表演专业教学内容简介:向角色的行为逻辑提问
生:我懂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像有我这种想法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搞清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演员读剧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事呢?最主要的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演好呢?
师:我已讲过了要多读剧本,还要多提问题。不是给导演提,不是给对手提,不是给老师提,而是给自己提!
我们学生往往在读剧本时有一个懒习惯,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跳过去,或者去问导演、老师。其实问自己和问他人有本质的不同。问他人而得来的答案是现成的,是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就像吃现成的饭不香,吃自己做的饭即使并不高档也是分外好吃的。所以我们主张演员读剧本要多提问题。假如你读剧本时根本没思考,要提出问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提了问题要自己来解答,解答不了去采访,从生活里找答案,哪怕去和作者探讨都行。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实在的,是会留召在心底里的,不要轻易去问老师或导演。其实,在自己找答案的时候,也是在深入思索并对全剧作全面评估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能省略。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就拿曹禺先生的《雷雨》来说吧!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是封建制度的代表?是阶级斗争中的敌对人物?还是一个也有个人苦恼、并很专横的家长和善于运用铁腕手段统治工厂的老板?
鲁妈明明认出共歹这是周家,为什么还迟迟不走?
周朴园一直想念侍萍,可是为什么当站在面前的就是侍萍时,他反而一翻脸说:“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为什么周朴园才回来三天,繁漪因因“病”没开门?矿上正在闹事,百忙之中,他还让人把客厅里的家具换了一半?难道是为了看着舒服?
为什么周朴园见到了侍萍之后,在半夜两点还想叫繁漪下楼来谈谈?并突然对周冲、周萍态度变得和善起来菜?……
读完剧本后可以提出不少有关的类似的问题。要是能把提出的问题一一都解开了,即使有的问题解答得并不理想,也是自己找到的答案,印象深刻。
您现在试着对上面的问题解释一下,作为一个例子讲解吧。
试试看吧。我所解释的只是我的看法,不是标准答案。对《雷雨》这样的剧本,可以有诸多解释,当然也是大同小异的。我的看法只是其中的一种,目的是说明演员要如何去深入理解剧本。权作参考而已。
有一段时间我们对周朴园的解释有些概念化,把他作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来处理,这就把周朴园变成了一个模式,而不是“活人”了。周朴园自己也对侍萍说过:“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的确,在周朴园离家两年之久回来后,繁漪装病不开门,他只好睡在书房内,于是他更思念着侍萍,要是楼上住的是侍萍而不是繁漪,那还会这样吗?……第二天他要去省政府开会,他还是让下人把客厅的家具换了过来。按三十年前侍萍在无锡时候的样子把客厅布置了起来。他一生为了自己的矿产事业抛妻别子地在奋斗,但他对侍萍的死(他以为侍萍已经死了)总是耿耿于怀。为此,他吃素念经,想救赎自己年轻时的过错。他还想派人去修缮侍萍的墓地,以表示自己对这个初恋情人的怀念。在侍萍把周朴园给她的伍仟元支票撕掉之后的那天夜晚,他仍然惦记着这件事情。他觉得天地之间冥冥之中似乎真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怎么会在三十年之后,一个被判断为早已跳河而死的人,居然突然站在了自己的面前,而且侍萍带走的自己第二个儿子竟然就在自己的矿上做工,甚至还是这次罢工的领袖之一。这一切不得不令他夜不能寐,他深感孤独、可怕!他此时特别地感觉到对家庭的需要,虽已是深夜两点,他还想和繁漪谈谈,他见了周冲又想答应他在白天想把学费分出一半去帮助另一个人的请求。他当夜见到周萍(他是周家的长子)竟感慨地说:“我老了,我愿家里平平安安的……有些事情简直想不到的。人间的事很一有点古怪。今天一天叫我忽然悟到做人不容易,太不容易。”,……可见,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这个社会、这个制度培育出来的人,是长期在这个社会的上层生活着,又到德国去专修了矿业,受了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1898 )镇压工人运动的铁血政策的影响,学到了在矿产事业上残酷发展的各种手段。他回国以后,也是想壮志凌云地去描画他的事业和家庭的蓝图。因此,从“人”这个角度来说,周朴园是这个制度的得益者、享受者,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尽管他享用过这个制度给予他的显赫地位,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有健全的子弟和最圆满而有秩序的家庭,结果到头来是死的死,疯的疯。对这个人物来说,这不也是一场悲剧吗?因此,对周朴园这样一个人物,也不能概念化地去认识他。他是一个“人”,然后他是一个受到极高教育的社会上层人物,是一个事业上善于用多种手段——既残忍又虚伪的手段,使之兴旺发展的资本家,又是有相当专制思想的一家之长,还是内,乙充满着矛盾情感的特殊人物。不然,矛盾就不复杂,思想含义就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