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教学内容简介:关于“剧本片断”训练内容
“剧本片断”训练
生:我记得您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讲过一个演员需要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看来越学到后来这个修养问题越突出。那么,“小说片断”之后,到了“剧本片断”,对一个学生来说,要锻炼他们什么呢?
师:进入“剧本片断”之后,学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心理。就像你前面一开始时所说的,他们觉得这一下就可以不必练习了,有了依靠了,分到剧本就背台词呗!这样地进入“剧本片断”反而会走岔了路。
熟读剧本
生:那正确的做法应当怎么办呢?
师:熟读剧本,要读到眼睛可以不再看剧本,而心里仍在翻着剧本读的程度。也就是说剧本已烂熟于心了。没有读到二十来遍甚至三十来遍的时候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当然不是一口气读它几十遍,而是边读边研究。读到如此烂熟的程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自己从桌子旁、剧本面前解放出来了,走到哪里都像带着剧本似的,你随时随地都在“看”剧本。在你对剧本融会贯通之后,你会发现剧本中许多看来极平常的内容,里面潜藏着丰富的人物心理的和社会的深刻原因。假如你没有熟读剧本到那种程,你无法发现这些问题。演员读剧本不是知道故事内容就行,而是要身临其境地读,体验着读。你要演这个人物,他的心里怎么想的,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看明白呢?尤其是一些经典性的剧本,不是把一些道理写在浮面上的,需要你演员去挖掘。观众想看的“戏”也是在这些地方。
比如,有一位学生在仔细研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哈姆莱特的父父亲是突然死亡的,似乎满朝对于“老王”的死没有怀疑(听说是老王午后在花园里睡觉,被毒蛇咬死的)。但这仅是表面现象,只要细细想一想,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一个堂堂丹麦国王,每天中午惯常地在花园午睡,竟然被毒蛇咬死?此事还不蹊跷?这是御花园呀!御花园必有专门的工匠看护和整理,怎么可能会有毒蛇呢?而且,老王天天中午在此午睡,又不是跑到荒山野岭去睡觉,怎么会中蛇毒而死?我认为这位学生的思考是正确的。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为什么在一开幕不久当着满朝文武要哈姆莱特不要去威登堡继续求学?他心里是有鬼的,他要把哈姆莱特放在自己身边,可以对他进行监控,要是哈姆莱特坚持去求学,正好说明是他自愿要离开丹麦,趁机少了一块心病,一举两得。而莎士比亚让鬼魂说话,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的舆论,并借此验证了满朝文武的疑团。
又如,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延宕、犹豫不决,这是理论家们的一致论点。‘但是我们也可以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同在一个皇宫,要刺杀克劳迪斯的机会是很多的。剧本中写了一个情节,在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莱特行刺的剑犹豫了,因为他怕犯下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的错曾误,似乎他确实是优柔寡断。可是在母后的寝宫里他竟然冲动地杀错了人,一剑就刺死了普隆涅斯。如何合理地解释这种现象呢?他生性犹豫,可这一下却变得鲁莽起来了。经过师生们的研究,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哈姆莱特认为克劳迪斯是阴谋篡位而杀害了父王,这是非常卑鄙的,若他也用私下里暗杀等手段去复仇,岂非同样卑鄙?天下人和满朝官员会对他怎么看?何况父亲的鬼魂明确教导他说:“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这正是哈姆莱特行为深层次犹豫的原因。一直到了最后,在和莱阿替斯决斗中负伤,莱阿替斯说出了真相,是克劳迪斯指使用毒液涂在剑上,酿成如此恶果的。而正在此时,母后误服了克劳迪斯下了毒的酒,也即刻倒地,克劳迪斯的阴谋嘴脸当众暴露无遗,此时哈姆莱特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杀他的叔父,这是为民除害,正是光明磊落之举。于是,他让关上大门,举起了宝剑……
我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演员研究剧本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即使是如此著名的剧本,而且很多方面似乎已有定论,尚能提出很多深刻的问题,那么扩而言之呢?
我从这两个例列子中认识到演员读剧本是一个很细致的工程。但是,我仍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演员需要如此细致地研究剧本,很多问题还有导演来解释嘛!
角色是演员扮演的,你不研究怎么去演呢?很多问题演员自己找不到答案,合理不了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你就无法去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也根本演不下去。例如:我要让你去打他,可又不说为什么,你怎么动得了手呢?不知为什么这样做而非要去做,这对演员来说是最困难的,只能形式化地、匠艺化地机械去演。这样的戏能好看吗?这样的表演能允许吗?
我还要多说一点,演员既然要在这个剧本中扮演某个角色,不论角色大小、轻重,都必须对整个剧本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你不知道这盘棋的全局是怎么个态势,那个“车”、“马”、“卒”应该怎么走呢?要是局势异常,一个小卒也能置人于死地的。
例如老舍先生《茶馆》中的马五爷,仅仅在第一幕出场,一共只有三句话,说完就下场了。可此人物代表了当时吃洋饭的一股大势力,有事可以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导演事先有意不显露他,因为他和其他人物的身份不在一个档次上,在节骨眼上他才亮相,而且给了他一个极大的调度,从角落里起身,绕过前面的茶桌走到台前,戴上帽子转身往大门方向出去,走了一半路,听到教堂祈祷的钟响,停住,脱帽,划十字,再戴上帽子出大门。这一路上连两个特务都肃立向他致敬,显示这种人物在当时社会上的显赫地位。你要是演这样一个人物,不了解整个剧本写了些什么,剧本的立意是什么,你如何演好他呢?
又如,老舍先生的小说,由梅阡先生改编的《骆驼祥子》,于是之先生扮演其中的老马头,全剧仅仅出场十几分钟,可是他把这个人物创作得出神入化而使观众难忘。有人夸奖于是之创作的“老马头”说:“演员必须善于从文学剧本中挖掘台词的动作。……有时一句台词说明他的一生,有时一句话说明他的上场目的,有时一个字……就说明了他在特定情景中的心理状态。……他(指于是之先生)自第一次听完剧本后,就开始了………回忆过去认识的老人;他到前门外或在市场的茶馆里与老车夫交朋友,了解他们,观察他们;他还从小说原著中收集到大量与老马头有关的材料,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去琢磨、去排练,像沙里淘金一样,找到了他出场后第一分钟的自我感觉。”
你看,一次成功的创造背后,隐藏着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角色是演员演的,观众到剧场来是看演员演戏的,演员把分析剧本的;:事交给了导演,这能说得过去么?演员是创造的关键人物,他的创作要是缩了水,整出戏就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