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怎样才能准确的找到人物的情感
生:可是,演过戏的人都知道,演员要是找不到人物的情感,是极痛苦的事情。遇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办呢?
师:我在教学中也感到,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创造”是万分看重的(其实教师也未尝不是如此),只要在全剧的几个重要激情之处,达到了人物真实而饱满的情感,演员就演来信心十足,想象分外活跃,“以假当真”带来的种种难题随之迎刃而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创作中的互动也水涨船高,课堂气氛分外热烈,有时竟达到妙不可言的地步。反之,则大家都陷入了困境,人物怎么也活不起来,若强而求之,创作会走入死胡同,活泼的艺术生活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匠艺重复再想摆脱就难了。为此,教师在指导上就十分慎重,避免过早、过急地要求学生进入这个敏感的“禁区”——人物的情感领域。但是,不能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去接触、解决这个问题,何况这又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演员创适人物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
既然“人物情感的创造”是演员表演中的重要关隘,又是一不小心就会滑向“表演情绪”岔道的大难题,不解决不行,解决不对也不行。毕竟创造人物的真实情感在演员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步,怎么办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要抓人物的“行动”。他说:“情感是无法固定下来的,它犹如流水一来就去……所以我们不得不探索比较可靠的手法,来激发他,把它确定下来。”而他的学生查哈瓦在“舞台行动”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行动是捕捉情感的网罟”。也就是说,只有抓住人物的行动,随即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情感了。
那么,为什么抓住了人物的行动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情感呢?查哈瓦说:“这个原理已为我们承认是演员艺术的内部技术的最基本的原则。”既然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这“原则”的内在联系(情感与行动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找到了人物的行动如:“安慰”、“劝说”、“责备”、“请求”、“解释”等等行动的词汇就行了呢?似乎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情感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越不想发火,忍不住发了;越不想当众痛哭,却流下了眼泪。没有一个人总想当着大家的面发火,也没有一个人总愿意让众人欣赏他哭的,除非他有特殊的目的。因而“行动”与“情感”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两者之间是同方向,有时看起来又是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