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高考辅导:表演教授浅解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看来学习表演不是那么容易的,必定有自己的特征。那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什么昵?
这个问题间得好。在学习表演艺术之始,应当首先搞明白其特征是什么,这样从理论上知道学习要重点抓些什么。
对于表演艺术的特征,专家们有许多大同小异的解释,但并不存在原则的分歧。
首先,演员是创作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演员本身也是创作的工具。
最后,演员是创作的成品。
“创作者”、‘工具“、“成品”在演员身上是三位一体的。
美术家画完了画,就可以放到展览馆去展览了。小说家写完:了小说,印出来就可以给读者读了,作曲家写完了曲子就给演奏家去演奏了。这些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是分离的,而演员则不同,演员与角色是一体的。演员假如病了或有别的事,那么,今天的演出就得取消,今天的拍摄任务也一样要推迟,因为演员和他(她)创作的人物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同一个人。
音乐家创造作品运用的工具是钢琴、音符、节奏等等,美术家创造作品运用的工具是画笔、画板和线条、色彩等等,而演员创造人物运用的工具是自己的心灵和身体。这里相同的是,他们都要运用自己全部的知识和修养,去创造他们的作品,并发挥自己对所描绘的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对他们作品的欣赏和判别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本人的思想情操、人生观念、性格和文化修养等的迹象。这些迹象的展现对艺术家们来说并不一定意识到,是不自觉的,但也是难以回避的,可以说是“文”(作品)如其人。
但是唯有演员的创造在创造者与创作成果之间,具有一种比其他艺术家与创作成果之间更为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特点。文学家在书写小说时,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会随着情节的波动,随着人物命运的起伏而不断变化。不少作家在作品完成之时,往往由于内心不胜主人公命运的剧烈颠簸而大病一场。比起这些作家,演员在创作中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她)每天都要在演出中随着人物的行动而喜怒哀乐。谁在极度悲恸?谁在怒不可遏?谁在乐极生悲?谁在痛哭流涕?是人物,也是演员。这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因此,演员不仅要在观众面前创造出人物的外部形象,还要创造出入物的内心世界。而演员依赖的只有自己的身心,别无其他。
既然演员是用自己的身心去创造人物形象的,他的身体,他的心灵(思想、情感、知识、观念等等)都是他的创造工具。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演员要是没有一个灵活的形体,没有悦耳的声音,没有丰富的知识和活跃饱满的思想感情,以及成熟的表演技巧,怎能创造好一个丰富动人的人物形象呢?作曲亲呈杗一定自己能唱得多么好,编剧不一定能演得与演员同样生动,而演员则要让观众看到这是作者笔下特定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若干年后,观众可能对剧情模糊了,对作者名字记不住了,但演员成功创造的某个人物形象,却在观众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永远磨灭不忘。所以,从“三位一体”的特点来分析,演员是“三位”中的唯一主宰,自创作始至创作终,成败与否全靠演员的修养与技巧了。
现在许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修养和品格,让他他们学钢琴,练毛笔字等。可是我们那些准备当职业演员的学子们呢?考上了艺术院校之后为了将来能适应演艺圈内激烈的竞争,为了将来能奉献给观众满意的艺术形象,天天在练形体、练台词和声音吗?在不断地研究生活、阅读新作品吗?这一点值得我们许多初学者深思。
事实确实这样。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民族戏剧演员所遵循的准则。那么,“三位一体”就是戏剧与影视演员表演艺术的特征吗?但是,舞蹈演员、歌剧演员他们的表演艺术特征不、也是“三位一体”吗?戏剧、影视表演和舞蹈、歌剧等艺术表演有什么区别呢?
是的,戏剧、影视的表演艺术和其他门类艺术的表演还是有区别的;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那就是:它是以通过“行动”创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的心理逻辑,也就能抓住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人物的性格来。所以“行动”是演员创造人物的基础。但是,演员在把握人物的行动时是非韵律化,而是生活化的,并必须在生活化的“行动”中充分发挥其灵动性和适应性,才能使得人物生动活泼起来。
例如,甲要打乙,乙就要躲,这个表演情节是事先确定了的。乙躲得快或慢是根据甲举手要打的时间和速度来定的,而甲举手的时速又随着甲当时情绪的爆发状况而决定,不可能要求每次甲举手时的情绪高低、强弱都是一样的,因而也不能要求甲每次手举的高低、快慢甚至频率都是一样的。那么,乙就要根据甲的表演而作出随机的适应。这种适应性的表演是极重要的,应提高到表演艺术的特征来要求。为什么有些年轻演员在和老演员同台演出后感到戏演得特别严密、和谐和舒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演员娴熟的演技显示出随机适应性的力量,把戏衬托得天衣无缝。在有的演出中,演出的精彩程度会使全场观众如醉如痴,完全被演员表演所征朗艮,其中表演的适应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