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雨》为例分析为什么要从人物行动中创造情感
师:例如:《雷雨》第一幕中“逼药”那场戏。假使只分析到周朴园听到繁漪没有喝他让煎的药就觉得不高兴,应当强迫她把药喝了,让她给孩子们、给家人做一个服从的榜样,这样分析不能说错,但是其中的生活情境呢?人物的心理的根据呢?不说远吧(远的当然也要研究,只是不在此赘述),只说三天前,周朴园回来繁漪借口生病而没有开门,他只好住在书房里休息。每天白天到省政府开会,晚上上楼去又吃闭门羹,周朴园心里会怎么感受?他又听公司的人说周大少爷每天去跳舞场鬼混,喝酒、赌钱,整夜不归,他心里又怎么想?好不容易把矿上工人罢工的事情擇摆平,领头罢工的领袖都已回去上工了,他的心情又是怎么一种状况?可就在这仅有十分钟与家人会面的时间发现繁漪居然也下楼了,并不是想象中病病歪歪的样子,周冲又直愣愣地反驳他对繁漪病情的好意问候,而且竟公开顶撞他,为罢工领袖鲁大海辩护。他在繁漪喝药这个问题上一腔愤怒爆发了出来,这是他长时间抑制后的爆发,这是他对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家庭”,对教育、培养健全子弟的一种愿景的维护。因而他对繁漪的“逼迫”,对周冲的“训斥”,对周萍的“斥责、教导”都显得是“正义”的、“决断”的、“不可违抗”的,甚至是用心良苫的。这样才能突显出一种严厉的家长身份和道德面孔。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干巴巴的行动分析,你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吧,似乎也有些言重;你说这样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吧,又有些名不符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物的行动线与人物的情感纖脱离,行动线缺少了人物内在思想情感的专樘,使本来生动活泼的人物生活变得理性和干涸,调动不起演吊的创作热情。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只是在理性单一的层面上展现,怎么能吸引观众、打动与感染观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