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高考辅导:浅谈“行动和动作”练习的重要性
生:那您就先给我们谈谈“行动”练习吧。它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是怎样的?
师:我们往往说“舞台行动”是指不是实在生活中的“行动”,是“假定情境”中的非实际生活的“行动”,是属于艺术创造领域里的“行动”。因此,此“舞台行动”也适用于电影和电视剧中演员的创作术语。
一“行动”对一个学表演的人来说的确是重要的。演员的任务是创造“人物”。那么,演员是如何创造人物的呢?演员创造时如何才能抓住人物特点呢?背熟人物的台词就行了吗?肯定行不通。人物的喜怒哀乐又一下子抓不住,情绪是不听自己摆布的,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不想发火,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可见,情感是不能直接支配得了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抓人物的“行动”,才能演好人物。俗话说:对一个人的了解要“察其言,观其行”。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在这些“言”、“行”之中能反映出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质来,这正是我们创造该人物的主要内容。
什么叫做“行动”呢?“行动”必须是受行动者意志所支配的,具有明确的目的的,“行动”总是要作用于对象的,欲如此、如彼地改变或影响对象的。
“行动”具有三个要素一 “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这统称为“舞台行动”三要素。
“做什么”就是要问清楚人物的行动主体,人物在做一件什么事?如在“安慰对方”、“制止对方”、“鼓励对方”、“说服对方”、“欢迎对方”……这些都是“行动”,也都是在做的一件事情,即“做什么”。
“为什么”就是人物做这件事的原因。他(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就涉及到人物的心理原由。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行动”得以顺畅、有机的重要因素。
“怎样做”就是具体地要怎样动作起来的步骤和做法。假如说明白了“做什么”,又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最后的重要点在于“怎样做”。要过河去(“做什么”——过河),也懂得了“为什么”要过河(“为什么?”——寻找亲人),可假如没有船,又不知道桥在那里(“怎样做?”不知道),那么,“行动”仍然只是一句空话,而无法把它“演”出来。
“动作”和“行动”在我们表演专业中是有区别的。“行动”是带有目的性的,必须是有内心根据的,合乎逻辑的,有顺序的,而且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它有时内部和外部不一定完全一致的,它的内心想法和表现出来的人的状况、情态不一定统一。如:我早想结束谈话,让对方快走,因为我还有事要办,可对方还浑然不知,滔滔不绝地谈兴正浓。于是我有意地起来为对方续水,实际是提醒对方“你已坐了半天了”,要是对方再感觉不到这一点,那么我可能要起来张罗做饭,并留对方在此用餐。“做饭”这是个时间点的提醒,对方必然会感到不能再打扰了,于是会起身告辞。你看,又是“续水”又是“张罗做饭”,这都似乎是热情招待之举。但其实质是为了提醒对方——“时间已不早了”,目的是赶快结束这次谈话,内外部看上去并不统一的。
因此,“行动”总是表达人物最根本的思想和目的的。演员拿到剧本之后要读懂剧本,也就是要把人物藏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搞明白。明白人物语言的真实意思了,就能窥探到人物的真正的行动目的。一连串的行动,就可以发现人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找到了人物的最终目的,也就找到了人物的贯串行动,就是说该人物在全剧中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动作”就是在执行“行动”时所需在形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活动。如上面一个例子中的“续水”就是执行“提醒对方”这行动而做出来的“起立”、“拿起对方杯子”、“走到水壶边”、“打开水壶盖”……这称为“动作”。“动作”仅是形体上的活动,它是服从于(受命于)“行动”的目的要求的。
那么,为什么出现“行动”和“动作”的区别呢?因为原先翻译的国外戏剧理论书籍中一律都译为“动作”,后来在五十年代后期有一位中央戏剧学院的翻译家研究了“行动”和“动作”在中文,中的含义并与国外文献对照,发现国外的表导演理论中的“动作”在中文中应译为“行动”比较妥帖。于是,现在的表演理论文章均把“行动”和“动作”分开使用,使用义更为清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