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开,进入文化生产和服务领域的非国有文化企业数量日渐增多,但由于经营范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是对于文化资源的实际需求量较小,或是由于生产要素未进入市场造成的有需求却无供给。
(三)政策引导的不足
文化生产要素在事业单位之间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流动,缺乏政策法规的必要引导和保障,责权利不明确。
尽管文化生产具有其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特别是宣传和传媒领域,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等文化资源的使用受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控制,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文化生产要素与经济领域的一般生产要素无异。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掌握在国有文化生产单位手中的大量文化生产要素,能否流动、如何流动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至今难以进入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如国家投资的剧目,出于剧情需要,必然会添置大量服装道具,但在演出结束后,尽管存在着租借的市场需求,因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这些服装道具只能堆在仓库里闲置,或因缺乏监管,不知去向,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
此外,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难以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影响了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配置的积极性。
(四)市场分割的弊端
长期形成的区域性“壁垒”和行业条块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首先,由于文化市场不同管理部门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造成的市场分割,影响了文化市场和文化行业内部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其次,由于文化市场所有制限制尚未完全放开而造成的市场分割,使国内民营和境外资本、人才等要素无法有效注入文化生产领域,影响了文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文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三,由于非文化企业投资文化生产和区域性文化生产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而造成的市场分割,影响了文化生产对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跨行业、跨地区配置。
(五)市场主体的缺乏
文化生产领域的市场主体,既包括国有文化企业,也包括民营文化企业;既包括国内资本投资的文化企业,也包括境外资本投资的文化企业;既可以是专业的文化生产单位,也可以是非专业的文化生产单位,此外,也可以是企业和个人。相比之下,文化生产领域具有独立地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文化艺术创作和提供各种文化艺术服务的市场主体较少,文化生产单位主要为拥有大量文化生产要素的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其拥有的文化生产要素又因为产权等问题不能进入市场交易。
缺少交易需求、场所和交易的可能性,必然造成文化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的不足,制约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四、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观念,确立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发展理念;
充分认识培育上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崭新的发展理念,为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首先,组织专家学者就上海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市场配置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借鉴资本、技术等经济领域生产要素市场和国外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成功经验,围绕如何培育上海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展开理论研讨,实现理论创新。其次,利用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转变观念,确立通过市场配置获取所需要素和资源的理念。第三,加快各类文化生产单位体制改革,使文化生产单位真正成为通过市场交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变以往在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配置方面对政府的依赖。第四,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主动了解文化生产要素发展形态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通过制订政策、实施管理措施等方式引导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培育、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环境。
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点就是政府对文化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直接、严格的管理。传统文化管理体制过于强调文化作为思想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忽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势。政府直接办文化,国有文化单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文化单位的运行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文化和市场是完全隔离的两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