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究竟应该用一把什么样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怎样准确定位提高求职命中率?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依然是自我定位不准确,求职意向不明朗,而且对自己的就业期待值过高.
实际上,“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只要你在求职之前先在心里打好了底,遇上心仪的单位,不失时机作出选择就不会遭遇以上的尴尬了.
不可否认,求职是双向选择,优胜劣汰.许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冷变热了,又有的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作为学生应该理性分析前景.“更细致些,还必须对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有所了解,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
生活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
所以,在为自己找定位时应该先把职业的吸引力放在一边,先考虑自己的气质是否适合从事这份工作,毕竟“最好的工作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飞行员、外科医生、运动员、舞蹈演员等职业的工作者则要具备眼与手的协调能力等。在选择职业时先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怎么就毕业了?”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以前不是上课就是参加各种活动,有时还做做兼职;现在课比以前少了,学校的活动也懒得去凑热闹了,即使有兼职也提不起兴致去做”.这些大学生有的在百无聊赖中空想度日,有的则是碌碌不知所为.
从充实到“空闲”,生活状态的突然转变使大学生出现了分化.
有的学生从大四开始就为找工忙到现在:联系实习单位、制作个人简历,有的甚至连面试时要穿的套装、皮鞋、领带都到位了,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架势.
遗憾的是,这些正大力操办“硬件设施”的大学生们却心中往往连“谱”也没有——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低如何?自我分析定位在哪里?求职意向有哪些?多是一问三不知.
事实上,就业是一个巨大战场,在不同的层次都有竞争,如何准确定位自己,找准战场,是取胜的关键.进大机关大单位还是到基层或小企业,是争相挤入热门行业还是到急需人才的艰苦行业,不同的选择对人生以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大学生心里应该有个谱.记者发现,“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择业心理,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
“广撒网、多捕鱼”的心态在毕业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把它作为求职的“金科玉律”.专家认为,这种碰运气的想法其实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明智的做法是在投出简历前根据自己的情况圈定一个适当的选择范围,有的放矢,提高求职命中率.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将于本月底正式启动,毕业生已摩拳擦掌,为即将开始的求职之路积极“备战”,但能否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还要善于用客观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用准确的定位来换取美好的前程.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在高校长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只“求职”不“谋职”,不做准确定位和分析,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后求职难如愿不说,反落入种种尴尬.
不管是报考公务员,还是跑场招聘会,毕业生将面临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手中没有个方向盘,在众多的选择中迷失方向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闯荡各大招聘会的大学生,在被用人单位挑选的同时,一方面也在挑选心仪的单位.第一次面临众多的选择,毕业生们自己也容易越挑眼越花,看似这个不错,那个也好,这样一来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迟疑不决、错失良机,寻寻觅觅到最后,收获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和尴尬,而一开始的美好愿望也许换来的是严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