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异同
经典电影理论一般是指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兴起之前的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诸多形态;现代电影理论一般是指以6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一系列新的电影理论思潮和流派,发轫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还包括后来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一般认为经典理论止于米特里,而现代理论始于麦茨。)两者是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统一。他们统一于深层主题的连续性,即那些反复出现的论题,如电影的本性、电影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电影与现实、或者说电影与真实的关系问题。经典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而现代理论研究是电影作品和观众的关系。经典理论回答电影与现实关系是通过对感知的解释,而现代理论是通过分析影像与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确定为一种想象关系,即想象关系如何形成的叙事策略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快感。观众取代现实成为基本的参照点。现代理论甚至认为,电影再现的现实就是自我。博德里的“电影机器意识形态”和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的对立恰为明证。这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单纯对客观世界的探究进入对主客观世界关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演变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理论研究对象的根本转变,也是是由对电影本身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性或电影关系的研究,由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由本体研究、生产美学、产品美学转变为接受美学、观众心理学。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则是“观影者与影像关系”这一核心命题的构成、变形、消解的历史。
现代电影理论是一种独立于影片制作的电影文化学,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哲学或美学。和经典理论不同,它重视的不是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其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它的起点并非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而是电影是否是一门语言,在晚近时期则是电影是否像一场梦。现代理论著作采用的方法不是美学,而是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叙事学研究。经典时期由美学提供的统一方法已经解体,被分解成多种方法;只有多种主导表述,没有单一的主导表述。现代理论尤其是符号学屏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批评,建立电影批评理论的“元理论”。现代理论最终使电影与电影创作、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分开。同样,现代理论对影片的关注不再是本文艺术的、美的一面,而是力图找出本文中断裂、沟壑的一面,从中发现它所暴露的社会文化问题。
经典理论时期,无论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彼此间都缺乏密切的、递进的发展关系,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而现代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连贯性(具体阐释)。而整个现代电影理论的出发点则是结构主义。
正如前所言,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断裂和破格,但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却有着深层次联系。比如经典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电影特性——就以一种明显的连续性重现出现在麦茨的“电影语言”概念中。麦茨的理论就是要辨别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符码及一般文化符码而专属于电影的符码和次符码。但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物,而是作为一个根本性的方法问题。就此而言,经典电影理论与第一符号学之间确有一种真正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