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方式]
每轮考试都会考些啥?
今年,上戏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从去年的521名减少到426名,对此,陈其毅解释道:“上戏的每个班级大小,一般美术班在15人左右,表演系的班级则是25人左右。这样的小班化教学不仅利于师生间很好地交流也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同时,学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学校作出减少招生人数的决定。”
对广为关注的表演专业的考试方式,陈其毅建议考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和阅读《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非常清楚地了解各个专业的介绍、考试规程以及往年的考试录取情况。
上戏2013年度招生步骤分别为:初试、复试、三试。每个专业有不同的报名确认、初复试时间。那么几个层次的面试之间又有什么异同呢?考官都希望招收到怎样的学生呢?
作为考官,张生泉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在初试的时候,考官比较关注的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声音、形体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学生表现的是自己的整体实力,考官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完整的评估。而在第一轮的面试之后的复试和三试之后不仅考官的人数从最初的5个左右增加到由10多个老师组成的面试团,考验考生的重点也提升到学生反应能力、观察能力、表演能力之上。有些老教师可能会侧重于寻找适合自己想要编排的小品的角色,而基本的要求还是录取各种满足需求的人物。比如上戏的校友魏宗万就明显有自己适合扮演的人物。”
[考生准备]
更应体现自身潜力上的特质
进入上戏无疑是许多考生梦想的起点。怎样才能通过这竞争激烈的角逐呢?
张生泉说:“有些考生在面对表演面试的时候往往会侧重于表现自己在技术上的成熟和完美,而事实上这些都并非是最重要的,毕竟在进入上戏以后都将会得到重新的学习和更深的领悟。所以,学生在面试这样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前,可以更关心自己是否在体现自己潜力上的一些特质,比如反应能力、逻辑思维等等。”
张教授给了这样一些例子:在面试时,学生会被要求念一段文章,这时候考验的是学生对文章重点的理解。究竟文章想通过什么表达什么?这两个未知才是考生在朗诵的同时值得关注的。其它的项目有给予一篇故事,在非常短时间的阅览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说清楚以考验学生的理解、表述能力。还有许多非常灵活的考试方式,比如说:摆一些物件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学生假设是一个推销员的身份,他将用怎么样的语气、态度、说服别人购买这样一个商品。可以说,这非常综合考验了学生平日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而“环境应变”测试(即一名考生将另一名定义为一个身份,通过称谓的方式告知,然后两者之间的对话、表演、博弈。)看似最初是对一个称谓的理解,实则是对环境的判断以后,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表现塑造两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当然还要有主动的推动情节发展等等能力。这样的反应能力都被学校非常地看重。
显而易见,上戏非常看重学生文化理解上的基本功,领悟能力强才是进入上戏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