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是1993年的大新闻:至当年7月14日,已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位作者寄交2000多万字的文稿;10月28日,中国文稿拍卖第一槌敲响,作品全部成交,有的拍出天价。
尘封解密
深圳市委支持文稿竞价
“9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竞价”活动的主办者是《深圳青年》杂志社,1993年7月份该刊的卷首语曾激荡过无数人的心。在《要为文人造个海》为题的文章中,主办者呼吁“建立起一个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智慧,富起来;让智慧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曾担任文稿竞价活动的总监督、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广慧说,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刊发前,主办者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1993年初,当时的《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王京生向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杨广慧提出,要筹划首届全国文稿拍卖活动。杨广慧听了觉得非常好,就让他们写一个报告。
1993年3月份,《深圳青年》以杂志社的名义向深圳团市委、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委宣传部写了一份请示报告,其中说:在全国一片“下海潮”的冲击下,一大批“文化精英”们也被搅得坐立不安。弃笔从商,极不情愿;继续爬格子,甚至连一个打字小姐的收入都赶不上。贫穷、困惑、无奈,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生活写照。文化市场的发育,急需注射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就是文稿竞拍,把竞争机制引进文化市场,让文化作品成为最有价值也最具大众化的消费品,使中国文人的创造价值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得到升值。
市领导对这个报告都有批示。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批示“是一项有意义的实验”;时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厉有为的批示是“组织好,策划好,可一试”;时任市委副书记林祖基批示“这也是一项改革,此事有助于将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杨广慧也批了字,大概是“此举很有意义,实际上是率先开辟了文稿市场,既发展了市场体系,又使‘文人们’大受鼓舞。”为了把这个活动搞好,市委决定由杨广慧担任首次文稿竞价组委会的总监督,王京生任组委会主任。
打出文化市场化宣言
得到市委的支持,《深圳青年》杂志社开始投石问路,派人到北京去看看作家怎么反应,结果众多作家都很感兴趣。文坛泰斗冰心老人愿意担任组委会总顾问,艾青、王蒙、张洁、从维熙、刘心武、李国文、张抗抗、权延赤、莫言、梁晓声、霍达、陈荒煤、冯牧、雷达等著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都为深圳的这个创造叫好。5月25日,组委会举行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将文稿竞价的规则、程序、时间等向海内外公布,引起强烈反响。
1993年7月份的那一期《深圳青年》上,刊登了王京生、邓康延等执笔的卷首语《为文人造个海》,实际上是首次文稿竞价活动的章程序言,其中提出:“攥住了经济的杠杆,就能提升起文化和文化人的命运;攥住了知识产权的杠杆,就能提升起优秀文稿的地位和价值。”“优稿优酬,也许惊世骇俗,其实顺理成章。在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已有的金子湮没在砂砾之中。”
杨广慧认为,这是中国精神产品市场化的第一篇宣言,铿锵有力,或者说是文化产业化的第一次实操尝试。
保险公司为作品底价承保
文稿拍卖的创意雏形是由《深圳青年》杂志社编辑记者提议的,王京生立刻意识到其可能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决定文稿拍卖应由杂志社主办,并对活动章程和程序进行了精心的论证和周密的策划,遇到难题就创造性地解决。
《深圳青年》杂志社在筹备过程中,首先在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确保在程序上合法、完善。
组委会还想出用投保的办法来保证作品一定能卖出去。也就是说,凡是获得竞拍资格的作品,都能保底,成交低于预期价格、甚至比现行的稿酬标准还低,那么这个保险将对不足的部分予以补足。组委会找到了太平洋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商订好进入竞价序列的各类文稿保证能够让作者获得保底价:小说每千字100元,纪实文学每千字150元,散文、随笔、杂文每千字500元,电视文学脚本每集5000元。
企业成了文稿主要买家
文稿竞价的新闻发布后,全国各地的作品开始寄往深圳。第一个正式报名竞价的是北京作者彭子强,他的作品是30万字的一部纪实文学;第一个亲自来组委会送稿的人是深圳的“龙之传人”,是已故的两代人合作的《文人读史札记》手稿6本,用蝇头小楷书写而成;第一个报名竞价的境外作者是香港的阿视,他寄来了散文集《秦川人》。
后来给组委会来电来函报名竞价的各行各业人士,已近800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10多岁。其中专业作家很多,从维熙、冯骥才、叶永烈、权延赤、贾鲁生、刘心武、莫言、张贤亮、张抗抗、池莉、方芳、马原、顾工、顾城、杨利民、刘晓庆等文化名人均有意参加竞价。
文稿竞价的卖方被动员起来后,6月份开始请审读委员会的评论家们如雷达、白烨等,到深圳审稿。但是,谁会成为买主呢?文稿拍卖不出怎么交代?组委会对“买主”的排序一是国内外出版机构及报刊社,二是企业,三是个人。但出版社似乎观望的很多,于是组委会更看好深圳的企业,决定先主动去找一些钟情文化的企业家,说服他们投资文化,并决定在正式的竞价会召开前,先交易几部作品作为示范。他们找到的第一个企业家是当时的深圳机场候机楼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钦。
9月间,文稿竞价完成了首次交易。李远钦决定用8.8万元的总价格购买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别人》(1万多字)、王东华的社会学著作《新大学人》(约40万字),远远超出作者自标的价格。组委会以前总担心没人买怎么办,现在看来是企业家是真正的买主,出版机构倒不怎么热衷。
“六作家退出”风波
首次交易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反响,也引出强烈的争议。
9月底,上海的一家文学报刊登《漫天要价,轻率叫卖》的报道,说深圳举行的首次文稿拍卖起了风波,引起文坛内外的疑虑。从维熙等6位作家发布声明,不任文稿竞价的“监事”。
6位作家中途退场是组委会不愿看到的事,但文稿竞价不能停止。组委会向6位作家曾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尊重他们“退出”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仍将文稿竞价活动的简报寄给他们,以使他们了解活动的进度情况。
10月间,组委会在市委宣传部召开会议。经过审读委员会的筛选,30部候选作品达到竞价标准,组委会决定挑选20部文稿竞拍。
文稿竞拍第一槌在深圳敲响
“六作家退出”风波之后,有关部门再次要求叫停文稿拍卖活动。深圳市领导和《深圳青年》杂志社负责人一起赴京向有关部门汇报、解释,文稿竞价活动才得以艰难进行。组委会在技术上做了调整,地点从原定的深圳会堂改在容纳人数较少的深圳图书馆演讲厅,对海外媒体也可适度限制。当时参与拍卖活动的杂志社记者回忆,海内外100多名记者云集深圳,但拍卖场地的改动,使得有一半记者入不了场,场外气氛异常活跃。
为了让首次文稿竞拍更加稳健,在开槌前几小时,组委会进一步调整竞拍篇目,将20部调整为11部。
在1993年10月28日下午2点40分,首次优秀文稿竞价会正式开始。组委会主任王京生代表主办单位发言,他说这是一次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我们的确要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做出尝试。
中国首次文稿竞价终于拉开了大幕。长篇小说《世纪恋情》起价3.2万元,以8万元首先成交;张抗抗随笔《恐惧的平衡》,2000字,以1.6万元成交;魏明伦的杂文集《巴山鬼话》,是全场唯一用个人名义以8万元拍走的作品;叶永烈的纪实文学《毛泽东之初》,被深圳证券公司投资研究会以26万元购得;争夺最激烈的当数10号作品《深圳传奇》,由北京作家倪振良采写的讲深圳特区创业史的长篇纪实文学,起叫价为4.5万元,数次叫价后被深圳天虹商场以88万元竞得。
刘晓庆也凭借着这次文稿竞价再次轰动全国,她的新书《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当时还未动笔,只有一个标题,就被一家美发城先以17万元拍得,然而美发城老板只顾高兴,却忘记了3天内要付订金,等于开了空头支票,成交无效。一个月后,该选题以108万元再度被人拍走,创下了该批文稿拍卖的最高价。
(原载《晶报》,刊发时作了删节)
11年之后,文稿拍卖重现深圳。2004年11月19日,首届文博会重点项目“小说影视剧改编权、电影剧本、电视剧本拍卖会”开拍,参拍的16部作品有11部被拍出,总拍卖金额达594.5万元。
2009年11月16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2010年5月14日正式开业。
2010年5月17日,全国首届青少年原创文稿(作品)拍卖会在深圳少儿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17部文稿参拍,成功拍出12部。这是文博会上举行的第二次文稿拍卖,也是深圳举行的第三次文稿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