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艺术家如何定义“解放天性”一说
生:对于“天性”问题的如上解释,是否在西方比较盛行?他们在艺术中中的表现似乎比较随意一些,他们对“天性”的确也似乎如此认为的。因此,这是否也是西方思潮的一种影响?
师:西方对于“天性”是有这种解释的,但我们和西方在文化的传承上并不相同,在文化艺术上不一定非要与西方靠拢或接轨。即使在西方对于人的“本能”看法也不尽相同,而在中国,对“人的本性”也有不同的说法。
“天性”是否等于“动物本能”?人的“天性”究竟是指什么呢?粗一看什么“贪婪、自私”是人的天性,“妒忌、攀比”是人的天性,饿了想吃、饱了想“性”是 “是人的天性,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古人也说“食、色,性也”。西方有些理论家也是这样说的。
但是,认真翻阅一些西方理论家的书籍,可以发现对于人的本能“的论述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一致,他们并不完全同意对“天性”的这种结论,特别是在艺术创造心理的解析上,完全运用人的官能的生理“天性”去解释,更不恰当。
德国理论家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人论》中说:“本能‘乃是一个非常含糊的字眼。它或许能有某种描述的价值,但显然不具有任何说明的价值。把某些有机类或人类现象还原为某些本能,这并没有提出一个新的原因,而只是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大多数现代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在描述动物行为时,对使用‘本能’这个词也已变得非常谨慎。”
他对人的本性是这样界定的:“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而是人的劳作( 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翅,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
卡西尔对于把“本能”描述为人或动物的自然力量的心理学,家,批评为“官能心理学”的思想家,认为这样来解释人的“本”,只能从人的生理官能上做了没有什么价值的描述而已,而的心理远比生理官能复杂得多。即使人的“本能”也不仅是食“与“色”那么简单,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爱“学习”、爱“模仿”,他们无不在对大人行为的模仿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求知”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所以,这位德国的哲学家说得很对:“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
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也不苟同于某些当代的心理分析家的理论。他说:“想不顾一切地把人的一切心理表现全部归结为性欲。这种泛性论是毫无根据的,尤其。在应用于艺术的场合下。”
我国现代的心理学研究学者更对此问题解释得非常明确:“只要是人类的需要,不论是生理上的需要还是社会性的需要,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和表现了一定的社会內容。道德,感、美感和理性等固然是属于社会性的东西,但是它们是建立在人的生理——脑神经活动、面部表情和手脚等的活动基础上的。欲反射、防御反射、食欲反射等固然是属于生理方面的东西,但是任何一次的性反射、防御反射、食欲反射等都注入了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社会内容,因为,人的任何一次的性反射或防御反射或食欲反射都决不是和动物一模一样的。就以性反射来说,任何动物都不知道性生活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也不知道还有一个要受法律和舆论的约束的道理,更不懂得性爱的人格性、理智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而这一切,人都是懂得的,只是懂得的程度有深浅之分罢了。”
至于我国古人更说得明白、通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说的是人的本性在起初都是善良的,天性都很相近,只是后来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就发生了巨大的差别。如果对小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稟性就会变化。“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孟子的母亲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连搬了三次家的故事。而教育的方法主要在于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淮南子》中也如是说:衣服礼欲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说的是生理上对物质的那些欲望,不是人之本性,是外界影响所致,人的本性是善良无邪的,长期沉溺于庸俗的环境中就变了。你看无论是国内国外,东方西方,古代和今天,都没有把人的生理本能与“天性”划上等号,可见把“天性”说成是人的宫能的解释,确有斟酌、商榷之处。
哦!我们对西方有些理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反而容易以偏概全,实际上人家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明确的、相互不同的论述。
这一点西方和我们东方一样。在研究当中会产生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不过,我们不是搞自然科学的,表演艺术是表现人的,这个“人”首先是社会人。我们要研究这个人的心理、那个人的心理,怎么可能只是着眼于人的生理官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