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形体表现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精心总结
一、关于形体表现力
不论话剧、戏曲、舞剧的表演艺术,形体训练的任务都应是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从而使演员通过自己艺术实践的锻炼,尽早地成熟起来,达到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呢?
①演员的形体动作,必须表现出作家所提供的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②演员的形体要表达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包括:民族特征(国度不同也属此列)、时代感、年龄感、身份感。以及职业、性格、形象、体质诸方面在人物的形体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幅度,速度与力度的特点等。
③演员的形体动作不仅要有真实感,有个性,还应具有形式美。无论是舞台的表演或在平地上的表演,总有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员为了观众而存在,必须吸引观众。不论对人物是褒是贬,都必须按照舞台艺术美的规律进行,把节奏、韵律的起伏,形态造型的优美,人物在空间布局的均衡,匀称等等形式美结合起来融合到演员所要表达的内容中去。
以上三点有机地统一于一个人物,一台戏才可称是具有形体表现力的表演。它只有在演出中有机地体现出来,才可真正看出表现力的优劣。
二、话剧表演的特征
话剧的表演特征对演员来说是:
①话剧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别,它跨国度,跨时代一个人可以扮演各样年龄、多种性格的人物,创作面相当广泛,就更要求演员具有较强的形体可塑性。
②话剧表演给予观众在听觉上的感受是通过接近生活的语言,因而给观众的视觉感受自然应是与语言相适应的形体动作。它比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更提炼和夸张,然而比其他表演艺术 (电影除外)则又较收敛、真实、自然。这就需要演员对自己身体细部进行有机、协调与相对松弛的控制能力的锻炼。
③话剧表演一般不受外部音响伴奏的节拍与旋律约束,在剧本和导演要求的节奏和气氛的总体安排下,由演员自我控制的内心节奏与形体节奏,在与舞台对手相互交流适应中去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因此话剧演员能够较好的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对客观的刺激迅速作出反映与适应,运用自己的形体的多种变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话剧演员形体表现力的培养
根据上面所谈,需要对话剧演员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形体训练:
①首先要磨炼演员的创作工具––形体
对演员原有的未经训练的自然形态首先要进行改变,使其端正、舒展、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具有话剧演员所需要的可塑性。如斯坦尼所要求的,把粗糙的身体变得细腻些。演员没有身体的基本功夫,其他问题是谈不上的。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取各姐妹艺术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炉,为话剧所用,而不要互相排斥。教员所编教材应十分清楚它对话剧演员训练的目的性。总之,对需要塑造各类人物的话剧演员来说,固定一种形式训练是不利的,话剧演员的灵活性,适应性是建立在训练的广泛性基础上的。
②增加积累,丰富知识,为塑造人物而掌握表现手段。
为了提高演员创造的能力,必须广征博采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具有鲜明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段。历史剧中人物风格性的表现,在现今的生活中看不到了,但它保留在反应当时生活的艺术(如绘画)中。演员还可以借鉴中国古典戏曲表演或者是外国各种代表性舞蹈、击剑及宫庭舞的礼仪等。要从民间舞蹈;武术中的刀、枪、棍、剑;翻、摔、滚、打等其他各种形体技能中吸取营养以丰富创作肌体在吸收各姐妹艺术中,应以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为主。它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有助话剧演员塑造人物时可借鉴的形体表现手段。
③发展演员的“形体智能”
什么是“形体智能”呢?从字面上说,“智”是智慧,而“能”总是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指演员形体表观出来的一种能力。除了脑子有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智慧”,俗话说“各走一径”。演员既然要用自己的形体去塑造各类具有复杂心灵的人物,这种塑造的工作,没有一个现成的蓝图,也不象练基本功时那样,由老师把艺术化了的动作程式教给你,而要自己从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提取素材,而又没有一种生活形态可以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它必须靠演员对人物的分析、认识以及想象去勾画自己所设想的形象蓝图。这个形体形象的构思,如果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这就是演员所具有的一种智慧。作家创造人物形象是写出来,而演员则必须能够表现出来,并且当他表达的时候,还要受意志指引、情感激发。总之,这种形体形象的思维力与表达力的综合,即为“形体智能”。
在前面对演员进行磨炼工具、增加手段两个部分的教学中,虽然也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有内在感觉等。但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还是在教师一手操纵下,把那些粗糙的身体进行“搅拌”的时候。这时的主要特点是一招一式地学,学生处在相对被动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停留在此是不行的。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在形体课上完成任务“较好”的学员,到台上塑造人物时,形体表现力却很弱;而某些形体课上并不突出的学员则满台生辉,具有丰富的形体表现力。
我们观察到,那些表现力强的演员,除了身体具备一定的技巧外,还有一种能力是善于观察,形象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但是这种能力的增长,往往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自己悟出规律后,才能发出光彩。而对于某些演员,则可能演了一辈子戏也难以突破形象创造这一关;对于有的演员来说,可能是形体基本能力差而心有余力不足;对于少数人可能根本就不适于做演员工作;对于另一种演员,形体的基本能力和表现手段都可能掌握了,但往往是在他习惯了的活动状态中去做动作时较为自如,一旦换了一种新的条件,要求迅速改变自己原有的表演形式时却发挥不出威力了,这种演员就缺乏“形体智能”的素养。为避免表演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脱节或重复现象,我认为在行课的某个阶段打破形体、台词与表演课的某些界线,在原有形体训练的基础上,建起一座通往表演的桥梁,使它有理有据的,明确而有步骤地建立一门新课。
这门课可建立在形体、台词、表演课打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与表演课的片段相衔接。从形体的角度看,他不受程式限制,以表演为支柱;从表演角度看,它着重形体形象的研究。教学特征是按照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进行舞台表演的舞台规律两个部分,通过理性(分析、认识)和感性(身体实践)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形体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