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替身演员的艰辛奋斗史
“小华从马上摔下来,腿折了,他的马踩到炸点上,受惊疯了似的把他摔出去好几丈。我们赶到的时候,小华倒在血泊中,龇牙咧嘴,白白的骨头带着血丝在太阳下刺目得令人晕眩。”
这是马德林的长篇系列小说《替身》中的一段。此刻,这个红T恤、小平头、络腮胡的西北汉子,坐在北京上岛咖啡店的沙发上,劈里啪啦地在电脑上敲着字。
“我要把影视边缘人的辛酸经历和奋斗故事写出来,替他们立传,让人们了解影视圈中的幕后英雄,给他们一点掌声。”他说。
生在甘肃靖远山沟沟里的马德林,祖上世代务农,打小他就跟着父母从种到收干农活,从没穿过新衣服。中学时,翻来覆去地看遍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没事就跟村里的武术高手学拳脚,还爱舞文弄墨地写东西。
毕业后,他在烧锅炉之余,仍坚持读书写字。直到有一天,他写的散文《黄米糁饭》登在当地的报上,“那一瞬间,我想,应该去当作家了。”这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背上装着证书和发表散文的包,坐火车来北京了。
“我以为只要到天安门就能找到工作,可一到那儿就傻眼了,”马德林对当年的遭遇记忆犹新,他去劳务市场,工作没找着,包被偷了,赖以炫耀的所有家当不见了,“夜里躺在土城的长椅上,哭得眼泪哗哗的。”
从电线杆子的小广告上看见饭馆招杂工,他去洗了一阵子碗。凭着武功底子,到影视城当了“武替”(演员的武打替身及特技替身)。
“替身在行内叫不要脸的职业。”马德林解释说,“帮助明星展现出最光鲜的一面,留下的,只是定格在屏幕上的身手和背影。”
他念念不忘当替身时,大热天20多斤重的盔甲裹在身上不透气的情景,他的后背和腿都沤烂了。有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马拖着往前跑,被人救起来的时候,衣服都磨没了。
“唉,我算幸运的。这个行业很残酷,没有生命保障。”马德林感叹道。
一天,他被威亚(用来拍摄空中飞人等特技用的钢丝)吊在十几米高的空中,眼睁睁看着一个做替身的小男孩,从弹床上翻起来,落下来的时候,因为没有掌握好,未落在保护垫子上,摔在水泥地上死了。
“平时一起嘻嘻哈哈的人,突然从生活中消逝了,给我心理造成很大阴影。”马德林眼圈红红地说,“这是我写《替身》的初衷。”
《替身》是马德林写的长篇系列小说之一,最早,他以“替身演员螳螂”的网名,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写。没想到引起网友热捧,多家出版社找上门,他和其中一家签下了100万字、5本书的合同。目前,第一本书已出版。
在影视圈混迹多年,除了当替身,马德林也在《少年张三丰》、《楚留香传奇》、《曹雪芹》、《决不妥协》、《如果还有明天》等影视剧中露过脸,演过赌徒、打手、牢头儿……一水儿的坏人。
后来,他当上一家影视拍摄基地演员工会的办公室主任。那阵子,马德林挺牛,从各剧组接戏,再给“群头儿”(给群众演员找活的)分。手里攥着一大把演员的联络名单,三天两头和演员的经纪公司谈判,“只要在北京的演员,我都能找到。”
他为人真诚、厚道、仗义,朋友众多,在圈内有个“二师兄”(猪八戒)、“土豆”的昵称。他曾给王宝强派过群众演员的活,“那小屁孩儿至今称我老师。”
4年前,马德林投奔了新锐导演姜凯阳(原名姜炜)。作为副导演,跟着姜导转战南北拍摄了《决不妥协》、《如果还有明天》、《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电视剧。
此间,他忙里偷闲地出版了第二本小说《红地毯之梦》,“我想通过一个心怀影视梦想的女孩艰辛的北漂生活,揭露娱乐圈中不为人知的阴暗地带和发人深省的奋斗历程。”
眼下,马德林迷上了写剧本,每天在姜凯阳导演的工作室,从睁开眼一直写到半夜三更,因为他觉得,“能写东西,是件很快乐的事儿。”
来北京“漂”了10年,如今,而立之年的马德林特有成就感,“出了两本书,圆了作家梦,参与拍了多部影视戏,当上了编剧,足以靠写字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了。”
最让他得意的是,大半辈子土里刨食的父母,把地租给别人种,不用干农活了。“父母现在是我们村最幸福的人,哈哈,这是我对他们的报答。”马德林笑得很响,小眼睛眯成一条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