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必备素质之理解力
理解力
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理解力指的就是演员对生活、剧本和角色进行理性思维的综合、分析、思辩的能力。理解力对于演员创造角色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理解得正确,才能体现得准确.。理解得深刻与否,决定着体现的深浅程度。生活是作的源泉,而剧本是生活的反映,角色又是剧本的主要描写对象,因此,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能力。如果演员的理解能力低下,他就对人物、剧本的理解一定会有不当和谬误。
这种能力不仅主宰着创作者的创作,也直接反映和渗透在他的创作成中。演员的理解力就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因此一个演员理解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对剧本和人物的把握程度。理解得透彻准确,才能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有深刻体验,才能使人物形象体现得鲜明、有深度、生动感人,理解得不深不透,人物就会塑造得单薄、一般、苍白无力、思想脉络不清、模糊一片;理解错误就会直接导致对人物形象的歪曲。所以,对一个演员来说,理解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创作素质之一,因而,它也也是表演考试中对考生进行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通过小品练习来考查考生的理解力呢?主要是看考生的命题表演是否符合生活与生命的逻辑;是否符合试题的原意;是否深刻,是否符合正确地揭示了小品的意蕴……
考场上考生经常由于理解力出现偏差而导致考试失误、失败。理解力较弱的考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题意,他们不是简单地图解题目,就是离题万里地乱演一气,以致不合情理,违背生活逻辑,甚至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曲解了小品的内容和人物。比如北京电影学院88级学考试我出的雪::落山地震之后“,由于不少同学对生活、对规定情境—家在震中,全
家在地震中全部故去,你出差在外,半个月后,第一次回到故乡的废墟上——理解偏差、肤浅,因此,许多考生都处理成挖掘与寻找。更有甚者,居然有一位女考生挖出了一块手表,欣喜地离开了废墟。她无法理解天灾对命运的残酷打击,她感受不到“全家都死亡了”—这种极端情境和生命的高峰体验。像这种浅薄的理解力、这种完全曲解生命、亲情与人性的考生自然要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还包括艺术的理解,近年来招考当中相当一部分小品考生表演的是吵架。《卖东西》是吵架,《电影院门口》也是吵架,《归来》家里也是吵架……难道对生活的认识就只是吵架?这难道就是生活的全部么?如果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生活就没法儿看了。艺术还是要表现真善美的东西,在小品表演当中为什么就不能让大家看到一个生活中的好人呢?这就让考官认为考生看待生活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对艺术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创作当中充满吵架、小偷、杀人犯、吝啬的人……总是在创作中把人类情感中丑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不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艺术就是要把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另外,初学表演或未学过表演的考生在考场上应该尽量构思和表演离自己生活近的、容易理解、能够理解的题材。不要总是去表现什么黑帮、强奸、杀人犯,表现什么同性恋、神仙鬼怪、外星来的人等等,或者从电影、电视剧中模仿抄袭,结果只能是歪曲生活,胡编乱造,这是考场上非常忌讳的。建议考生们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中去开掘,从自己这熟悉的生活与生命中去开掘,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内容生动、形象鲜活、有一定的深度和感人的应试小品。
表演的深度指演员的表演能揭示出人物的独特内心世界,揭示出外部动作所蕴藏的深层含义,富于思想和哲理,不是只从表面上去模拟人物的外形和表现人物性格的一般特征。有深度的表演一般要求:第一,演员对人物有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处理;第二,演员的表演要含蓄,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第三,演员的表演不仅要真实,并且具有启发性,即不仅能使观众相信银幕上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且通过人物的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