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谜,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目前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表演艺术的起源也涵盖在这些说法中。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宣泄方式之一,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建立自信,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愉悦。
话剧表演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着游戏感的现象。在话剧表演中,演员通常会产生诸如游戏感、使命感、责任感、陌生感等心理感觉,这些感觉成为促使话剧表演完善和成熟的内在力量。
游戏感在话剧表演中起着内动力作用。演员常利用游戏的方法进入到表演状态,通过对游戏感的体味来有效地控制表演中的节奏和形态。在话剧表演基础训练阶段,游戏感的作用最为突出。有效建立游戏感,对于培养演员的基本能力,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表演的游戏感中,一个学生所增加的情节无形中也使其他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他们用语言和动作重新组织,渗透在了表演中。这种形式,不仅充实了表演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的不断挖掘,萌发了学生们的一种创造欲望,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通过游戏练习,可以培养美好的心灵,积极的情感,以具体的生动的形式来体会所表演对象的思想内容,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动,克服怕羞、胆怯,并克制自己大胆的扮演角色……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表演欲望,积极的情感。
在排演阶段,游戏感则可以使表演者放松心态,深入角色,积极促成自我和角色二重性格的统一,帮助演员寻找到职业感觉,从而利用游戏状态激发表演的创造性。事实上,许多演员在艺术实践中,技巧会越来越熟练,并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但是排演的反复,角色的难于把握和导演的苛刻要求,还是会使演员感到特别“痛苦”,有时甚至会感到简直是凭着毅力“活受罪”。有了游戏感之后,角色创造不但有光彩,而且对演员是一种享受;没有游戏感,仅凭工作的毅力,角色创造对演员来说只是完成了一件任务,角色就显得干巴巴。游戏感在表演创作中是客观存在的,建立游戏感有助于演员完善表演,但是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话剧表演训练中的游戏感还是需要多角度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 “成人的演员应该向儿童学习表演!” “等你们(指演员)在艺术中达到儿童在游戏中所达到的真实与信念的时候,你们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演员了。”
儿童对于假定的情境有一种天生的适应能力,更放得开,能够轻而易举地融入到剧本所设定的假设中去,这些东西都是成人在表演中经常无法突破的瓶颈,所以,一般的观念认为孩子是是天生的演员。
在我们迈入表演的门槛时,有必要树立一种观念:表演即游戏。以便使我们能轻松自如地保持天性,轻松自如地进入创作。
孩子们的游戏是自觉自愿而由衷的,以及自我愉悦的享受心理,于是充满自然的天性感,而成人的演戏则常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紧张感,往往失却自然与天性感。因此演员要向孩子们学习那种咱由衷的自觉,那种信念与想象, 那种自然的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