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呈繁荣景象艺术却寂寞 艺术院校挤满投机者
二月中旬的北京,寒意未散,绿色的草芽还未露头,槐树的枝头还是干枯一片。但你要仔细观察,仍然能够感觉到一股股暗中涌动的春浪,他们是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一双双匆匆奔波的脚步,在中戏、在北电、在美院,甚至在许多普通高校的校园里,都能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中间很多人满怀着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奔走在通往艺术圣殿的路上。但其中也有一些考生,他们对于艺术并没有太多的热情,也无心深入理解,他们更在意的是能否得到一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于是,比普通高校录取分数低上一二百分的艺术专业就成了他们眼里的香饽饽,艺考也成为他们脚下的一条“捷径”。学了一个月的舞蹈,参加几个月的美术强化培训班,知道了一些应试技巧……他们就来了!参加艺考的人越来越多,但对艺术教育来说,却未必是福音。事实上,艺考虽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艺术却仍然寂寞。
情景再现
旁观艺考一日记
2月16日,艺考正酣,游走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甚至是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艺考大军。
撞大运派
中午12时,北京电影学院主教学楼门前的石椅上,来自四川的小石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口饺子一口火腿肠专心地吃着。妈妈在一边看着儿子吃饭,脸上带着笑意,似乎在看一个未来的大明星。
“我们就喜欢这个学校,文学、导演、表演、管理、电影学,能报的专业都报了!”小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午参加表演系面试成绩不好,不愿多说话,所有问题都由母亲代为回答。“他很喜欢表演的,也有表演基础,是学校广播站的站长呢!要是电影学院有主持专业我们肯定也报。”
“您为什么要报这么多专业?”
“提高命中率呗!我们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多考几个没准就能撞上一个!这辈子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这时,旁边有一个女孩正在接受电视台采访,她表演了准备参加考试的才艺节目。小石的妈妈用余光看了看就说:“我儿子唱得可比她好多了!”
下午要参加文学系的复试。小石吃完饭,随手拿起一本厚厚的《文艺知识小百科》开始复习。“儿子,别担心!咱们报了这么多专业,肯定有希望!文学系不就进复试了吗!”妈妈像是在鼓励儿子,也像给自己打气。
其实,小石报考的专业并不算多。因为可选学校和专业更多,有很多美术类考生一报就是十几个学校或专业。可能是为了方便这些考生报考,许多外地院校都专门在北京设置了考点。
技巧至上派
下午14时,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的侧厅,前来报名参加戏剧文学系的考生正在准备报考材料,家长们都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等待。年轻的马赛好像不需要报名,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马赛比许多手足无措的考生显得淡定,那是因为他已经是第二年参加艺考了。去年,他报考了北电和中戏的导演专业却空手而归。心有不服的他,今年又卷土重来。他原计划分别报考北电和中戏的导演、文学两个专业,但为了来中戏报名,他错过了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复试,可报名资料又没带齐,现在看来只有导演专业还有希望。
谈到去年失败的原因,马赛总结为两点,“一是实力不够,二是对导演技巧认识不够。”今年,他看上去信心十足,因为去年下半年他就来到北京开始准备考试,一边在中戏、北电毕业生开设的一些培训班里学习,一边疯狂地看电影,学习名导们的导演技巧,“最多的时候我一天看10部电影,有的电影一下能看7遍,杜琪峰的《枪火》我一共看了25遍。”
自信的马赛认为那些未来师兄们的培训比学校老师的培训更有效,“师兄们能告诉你很多应试技巧,从考生的角度告诉你有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这半年多都是讲技巧的。”
假如考上了其中某所学校,马赛觉得要当一个好导演还需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有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不然你都找不到好本子!”假如今年考不上,明年他还会再来。
临阵磨枪派
下午17时左右,朝阳区东直门外的街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背着画夹的年轻人,他们的衣服或多或少沾染着油彩,他们的脸上有些疲惫又有些兴奋……这是刚从天津理工大学美术专业北京考点出来的考生。他们三两成群,不少人都彼此相识,大多数人又一起坐上了13号线城铁,他们都在城铁望京西站下车,再倒一趟公交车回到位于花家地中央美院附近的各个画室,准备下一次考试。
来自秦皇岛的小黄,望着车外飞驰而过的楼房,有些走神。因为学习不太好,通过普通高考上本科院校的希望不大,小黄听从妈妈的建议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学习美术。由于基础薄弱,高三第一学期她来到北京接受4个月的强化班训练,学费4万元。虽然学费不菲,但强化班老师有不少就来自中央美院,辅导更有针对性,训练强度也更大,几个月下来,小黄感觉自己进步很大。
不过,知道自己的底子薄弱。小黄没有报考中央美院等专业美术院校,而是选择了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非专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说到自己报考的这些学校,小黄的声音很低很低,脸上带着些羞涩。“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多给自己几个机会吧!”
记者观察
“终南捷径”易行吗?
“"艺考700考生,500山东",你没听说过吗?”来自山东的考生小宋自嘲地说。无论是中戏,还是北电,在校园里采访,总能碰到来自山东的考生。小宋说,因为山东高考分数线很高,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所以,对文化课分数和一些专业程度要求不高的艺考就很受欢迎。艺考真的是一条逃避普通高考的“终南捷径”吗?艺术专业就不需要高素质的学生吗?如果艺术院校挤满了这样的投机者,艺术会不会受到伤害呢?
艺考可以突击吗?
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的小书摊上,《快速充电文艺知识小百科》一书卖得很火,摊主宣称,考试中的文艺常识都在其中;中央戏剧学院门口由毕业生和在校生开设的“考前冲刺及考试技巧培训班”也在火热招生;中央美院办了不少美术类艺考的培训班,这里云集了众多美术基础薄弱的考生,希望通过培训班几个月的突击训练,提高艺考命中率。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认为,所谓的快速充电和突击训练用处其实不大。“"临阵磨枪"只能加强头脑记忆,但像表演这种专业更强调肌肉记忆,需要童子功。你一出手,老师就能看出你有没有专业基础,像章子怡那样从小学习舞蹈的考生就会比一般考生更有优势。”
美术专业也讲究天赋和悟性,短期突击更难有成效。很多高二、高三才转头学美术的考生,因为对美术兴趣有限,短时间内顶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法,考试中也只会生搬硬套,根本谈不上创作,专业的美院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来自新疆的马航,去年9月开始在北京一家美术强化班培训,4个月光培训费就花了4万元。但因为专业基础薄弱,越训练越感到自己和专业美术生之间巨大的差距,心理压力非常大。最近参加几场专业考试,他的分数都不高,现在看来,想考上大学的希望,依然渺茫。
考上就结束了吗?
网友“肩上的蝶”,是众多“撞大运”艺考生中的幸运儿,经过3个月的突击训练,去年她考上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美术专业。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考上大学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再加上基础薄弱,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每天面对着自己不喜欢也做不好的专业,让她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痛苦。“最痛苦的时候我都想过退学,可是又不能那么做。”
中戏一位教授说,近10年来艺术院校招生变化非常大。以前考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却有不少人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大不了浪费100块钱报名费”的心态来考试。导演专业就因为专业要求比较低而成为北电、中戏等院校的报考热门。北电导演系今年计划招生20人,报名人数近3000人。另一方面,招收艺术类考生的院校也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为了凑够名额,不惜一再降低分数线。可是,学生素质太低,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吃力,学校的教学水准也很难提高,更不可能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即使熬过了大学四年,面对就业,没有实力也很难在这行里混。王劲松称,现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人才出头的机会越来越多,但随着这个行业和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高,它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没有金刚钻,还真揽不了瓷器活儿”。
艺术院校不应是文化洼地
许多艺术院校热门专业的录取率往往都是一百比一,甚至二百比一,录取的应该都是精英人才。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院校教授坦言,虽然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但这些年学生的文化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降低。艺术院校怎么成为文化洼地了?
一位中戏教授认为,艺术院校绝不应该成为文化洼地,艺术教育虽然具有特殊性,实际上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有人觉得没什么特长的人就可以考导演系,其实真正的好导演不是没有特长,而是需要什么都懂的"杂家";报考戏文系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还要对表演、导演、舞美等行业也有一定了解;好的舞台剧演员,除了表演天赋外,还需要文化底蕴,没文化你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表演也缺少深度。”
文化底蕴深厚与否,往往决定了艺术家成就的高低。美国现代舞蹈派创始人邓肯之所以能够开创舞蹈的全新局面,恰恰得益于她年轻时对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的深刻研究;而达·芬奇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外,还学习了数学、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专家认为,如果艺术院校学生素质不高,艺术教育水准难以提高,对中国艺术发展也是一个潜在危机。艺术院校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他们都在想办法。中戏戏文系从去年开始对招生方法做了一些调整。以往是在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分数线以上按照专业考试排名来录取,现在的录取分则是将合格的专业考试分数和文化课考试分数相加,按照总分高低来录取,加大了文化课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北电招考的28个专业方向中,单纯按专业成绩录取的专业也正在减少。有的专业则是在专业合格基础上,完全按照文化成绩排序录取。
记者手记
艺术是桩神马买卖?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连日来在各大艺术院校采访艺考生和家长,耳边时时荒诞地响起2014年的“神曲”《爱情买卖》。
爱情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那么艺术呢?艺术家呢?一个孩子被送进艺术院校,莫非父母的手中就握住绩优股了吗?
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在这里,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美术、音乐,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都不是投机可以奏效的,都需要心智和精神的长期付出,都经历过“不疯魔不成活”的折磨与锤炼。所以,对走上艺术道路的考生来说,不能只有利益的考量和发财的梦想,他们还需要献祭于艺术的忠诚和勇气。
但令人失望的是,几天来,辗转于各个艺术院校报名、考试现场,听到和看到的,几乎都是家长和考生念叨着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更划算,他们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或许在他们看来,艺考不过是一桩很划算的买卖,艺术也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诱人的金饭碗。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周冬雨也参加了今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考试。她说,张艺谋曾告诉她,表演的要诀就是“要走心”。其实,这三个字又何止适用于表演,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要诀都是“要走心”的。
我们经常慨叹,当下中国缺少好作品,缺少好演员,缺少好编剧,缺少好作家,缺少好画家……但是,如果我们的艺术院校里多的只是这样一些精于算计的脑袋,他们还能拥有艺术的梦想吗?还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吗?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却在家长和社会身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金钱崇拜,异化了这个社会以及这一代家长,他们的欲望则催生了这一代考生。按照这样的通行法则,很多孩子甚至不了解艺术为何物,却被驱赶着投身于艺考之中,即使他们考上了,又靠什么在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上走下去呢?
今天我们看到了艺考的繁荣,但这繁荣却不属于艺术,这是当代艺术深入骨髓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