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士行林兆华联手《回家》 大师力作6月保利上演
由著名作家过士行编剧、林兆华工作室演出的话剧《回家》于6月在保利剧场上演。《回家》写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迷失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该剧通过对老人大半生往事(“文革”、知青下乡、改革30年)的混乱记忆和偏激情绪的意识流展现,表现了现代中国人的两个困境:城市化进程造成的无家可归和饱暖之后失去了精神归宿。
林兆华在本剧中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尝试。第一是演出的阵容,这部戏所用的20几名演员几乎全是“北漂”(包括中戏/上戏/于是之艺术学校的毕业生和业余演员)。第二是林兆华的两名主演是两个“语不惊人,貌不压众”的素面孔。这两个面皮光光的年轻人既不化妆,也没有任何演像痴呆老人的企图。第三点,该剧采取老人两人演一角的策略:小个演员演一半的时候,大个演员接演另一半,小个转做配角,高潮时还说起“对口词”。剧中的群众演员也都是中性化的。结尾时,群体演员将失忆人的电报体台词以歌曲副歌的方式重新演绎。
这是一出回忆体戏剧。从《绝对信号》到《上帝的宠儿》,林兆华执导这类戏已达驾轻就熟的地步。但林兆华并没有重复以前的成熟手段。比如,灯光在回忆剧体里是表现意识最重要的手段,但这个戏大导基本没怎么玩灯光(只是在个别场面使用脚灯)。大导的另一杀手锏是对于音乐的超常感觉。他剧中的音乐总是作为一个不出场的角色说话。但这一次,音乐的使用也很节制——只是用沙哑的气声摇滚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焦虑。表演基本靠演员自由发挥。既无苦心经营的场面也无刻意的调度。布景是舞台后区的一排灰色的大门(那是记忆的门),它们根据人物的记忆开关。
林兆华在接受媒体对这个戏的采访时说,我就是领着孩子们玩。这出戏看不到任何人为风格化的痕迹,这种松弛无人能及。不受名气之累,永远敢于从零开始,这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境界。而一旦真能松弛,让感受进来,让台词成为主角,话剧的味道就出来了。这出戏的表演没有一点老套和“话剧腔”。《回家》的演出如同刚拌好的沙拉,刚出炉的烤饼一样随机和新鲜。林兆华的小演员一点也不做势,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的路数。林兆华还是最善于控制舞台节奏和发掘文本内存的导演,当任何一个停顿和笑料的余味没有释放出来之前,他的演员不会说下一句台词。他的“效果”要一点不糟践地被观众吸收。林兆华就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出手时轻飘飘的,甚至看不见招数,他已经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
尽管不刻意诠释什么,仍有一些不经意的舞台意像令人玩味。比如,一个红衣女人在跑步机上机械忙碌的行走;一个人抖着空竹横穿舞台,留下一个硕大的陀螺在渐渐变暗的灯光下飞速旋转。这些意像留下了余味:现代的历史是不是也像那个跑步机上的人一样,脚步匆匆其实原地不动?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像那个陀螺一样,飞速运转但实际却只是空转(因为灵魂是“如如不动”的)?
演出地点:保利剧院
演出日期:2015年6月7日—8日
演出时间:每晚19:30
票价:680 480 380 280 180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