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考试与我的艺术人生
一访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老师
中文名:于洋 生 日:1930年10月1日 出生地:山东黄县
代表作品:
导演:《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驼峰上的爱》(与杨靜合作)《孤帆远影》
话剧:莎士比亚《第十二夜》高尔基《仇敌》曹禺《日出》等多部。
电影:《桥》、《卫国保家》、《山间铃响马帮来》、《怒海轻骑》、《水上春秋》、《中华女儿》、《生活浪花》、《飞越天险》、《英雄虎胆》、《青春之歌》、《矿灯》、《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带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大海风》等四十余部。
获奖情况:《万里征途》、《带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等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特别奖。获世界电影一百周年、中国电影九十周年中华影星杯。1960年代荣获全国二十大明星称号并获电影局颁发“人民不会忘记”纪念杯。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百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个人简介:
于洋,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简历:
1945年长春东北电影厂
1946年东北局土改工作团
1947年四野炮司二团文化教员
1948年东北电影厂演员科
1951年北影厂演员
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
1957年北影厂演员剧团
1976年北影厂导演室导演
1989年北影剧团团长
1996年北影剧团名誉团长
1942年,他曾为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过一部儿童片。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当过公安侦察员,参加过土改运动,后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这段不凡的经历为他今后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
1947年,他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解放军连长,从此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随后,他又参加了《桥》、《中华儿女》、《走向新中国》等影片的拍摄。他虚心向老艺术家们学习,使自己的表演水平有很大提高。
1953年,他在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顽强、纯朴的苗族青年黛乌,获得好评。
1955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理论,对以前艺术上的成败加以总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毕业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做演员。
1958年,他在影片《英雄虎胆》中扮演解放军侦察员曾泰,由于于洋曾有过做侦察员的经历,因此他的表演真实可信,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外部动作,表现了曾泰机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于洋演员生活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飞越天险》、《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近三十部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暴风骤雨》中他扮演工改工作队肖队长,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刻画出肖队长刚毅、深沉、真挚的性格特征。1964年在主演的影片《大浪淘沙》中,他扮演一位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靳恭绶,他的表演细腻,感人朴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开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万里征途》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以后,他又执导并主演了影片《戴手铐的旅客》,这部作品时代感强,塑了一批不计个人安危,坚守岗位的公安干部形象。1980年,他还导演了《大海在呼唤》、《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等影片。1990年,他参加了影片《大海风》的拍摄。1989年,他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采访于老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老爷子起得早,当我上午九点准时敲他家门的时候,于老已经收拾妥当了。没等我准备好采访机,已经开始和我聊起来了。
问: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电影演员,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您12岁的时候就开始拍电影,18岁正式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之后的七年里您塑造了很多成功的银幕形象,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了,为什么又在1955年进电影学院深造呢?
答:我们那个时候是各个电影制片厂派人来参加考试,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电影厂,只有四个:北京、上海、八一和长春。我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来考的。当时很早就通知我们了,所以大家都很重视。
问:您那个时候的考试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大家都经过了很长的准备时间,在那个阶段就“突击”啊!因为我们那时不但要考专业课,还要考文化方面的东西,当时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一些很常识的东西都是要知道的,还有就是文艺理论知识和政治经济学。
问:您是第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那时是谁来负责考试呢?
答:是苏联专家,有演员专家,导演专家,舞蹈专家和摄影专家,他们和当时电影学院的院长章泯同志,表演方面的老师肖荣和邸力来主考我们。我们那时考表演,有的时候很有趣,苏联专家临时给你三样道具,比如一个棍子,一个枕头,一双拖鞋,让你把这三样道具乙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五分钟之内编成一个小品演出来。
问:那一般小品是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呢?
答:我们那时的考试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初试的时候是由几个人来一起做小品,等到复试阶段都是一个人。
苏联专家要求很严格,他要求编排的小品除了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思想性。比如当时给我出的题目是这样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你到同学佰舍,他不在,那你今天来干什么呢?其实是这个同学向你借了一本对你很重要的书,他一直没有还你,你今天来就是要向他拿回这本书。你在他的宿舍发现了这本书,你怎么办?”
我是这样演的。我到了宿舍他不在,于是我就等他,在等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本书,非常高兴,但是同学不在,我又不好就这样把书拿走,于是点着了一支烟,边抽烟边想,最后我把书拿出来放进了包里,走出了房门,但是很快我又回来,从包里拿出了书又放回到原来的位置,我重新坐下来,给那个同学留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我今天下午来了,想向你要回我的书,你不在,我今天就不拿了,你可能还没看完呢,我明天再来”。苏联专家看了我的表演很满意,他们说我这个人很有公共道德,如果你把这本书拿走,那就是一个很不讲礼貌的人。
他们在考试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素质,按今天来讲叫做“德艺双馨”啊!他们出小品时经常有“德”的东西。比如着火了,他要看你的态度,有的人吓跑了,有的人把小孩给别人照顾,自己冲进去救火,有的人去报警。专家除了看你表演的真实外,还要考察你为人的素质。演员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是会把自求 己的主观态度放在里面的,当正义与非正义斗争时,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支持正义的人,还是支持捣乱的人。后来我们进电影学院学习后,专家们也处处注意“德”的培养。我们经常观察生活,我们在社会上也会看到很多现象,好的、坏的,一般我们都去选择生活中积极地向上的事情,而不是颓废的、乌七八糟的。你比如说最近的一件事,河南的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光荣牺牲了,像这种事,艺术家应该去关注他,被感染后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这过程里使自己的思想提高。社会上是有负面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睛被这样的东西所充斥,生活就没有希望,没有追求,那正面的东西谁来建设呢?
我经常说,人心灵里面是有电波的,客观地在接受电流,也就是一种信息,那你每天接受的是什么呢?如果你每天接受的是积极的、健康地、向上的,即使你是一个80岁的老头,看起来也像一个年轻人;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但每天接受的都是颓废的、病态的、落后的、消极的,那你看起来就会像是一个80岁的老头。
社会多种多样,作为艺术家,演员,导演,编剧,我们的目光放在什么地方?焦点立足点放在哪里?应该放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这种力量上面。文艺的力量就在这,“真善美”给人的感受,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说了很多的话,在于洋爷爷喝水的时候,他带我参观了自己的小书房,不但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书籍,还有记录着于洋爷爷一生的各种各样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合影被放得很大,挂在墙上。那是1957年的时候,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干部专修班的同学,在演毕业大戏《第十二夜》谢幕的时候照的,周总理也来观看了这次演出,演出结束后与这个班的同学亲切合影。这张照片至今还被挂在电视发送塔上,比于洋爷爷家里的这张照片还大。这个班的同学都来自当时的各个电影制片厂,陈强,于文重,还有好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艺术家,他们当时的入学考试是很难的,四大电影制片厂都来了好多人,结果只考上十几个人。
说到周总理,于洋爷爷很激动,周总理是一个特别平易近人的人,他真的是伟人。他广交朋友,包括各行各业的,科技啊,体育啊,文艺啊,所以他的朋友特别多,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见你一面呢,就把你记住了。周总理尤其特别支持我们这一行,我们认识的比较早,在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我们班的毕业大戏,周总理连续来了好几次,看了几场演出,我们都特别激动。
问:您后来又得到过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吧?
答:是的,是的。(哈哈)那是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为了表彰那些过去在中国电影中成功塑造过银幕形象和有点儿成绩的演员,在全国范围内选了22名演员。我有幸选上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拍电影是没有奖的,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奖项。我们那时叫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或者是普通的电影演员,所以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搞了一次这样的活动。当时的评选标准:一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有深刻的影响,二是单位领导和中央领导在一起研究。
问:那当时一定是特别光荣的。我记得刚才您说您考试的时候还有苏联的舞蹈专家,那他们主要看您的什么素质呢?
答:演员的形体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演员,你的动作一定不能笨拙,而且他要考你的节奏感啊、协调性啊!我们当时有这样的考试,考官会给你放上三或四段音乐,把节奏慢的、快的、忧愁的、快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看演员在台台上千什么。你自己设计好你干什么,根据节奏的变化,使你的动作,故事的逻辑性也变化,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把我当时考试的内容给你讲讲。
音乐刚开始非常的缓慢,我配合着音乐在桌子上写东西,冥思苦想,天气炎热,我边写边擦汗;突然音乐转快了,我就开始随着音乐抓蚊子,可是我怎么打都打不着,如是我就开始喷杀虫剂喷雾;这时候音乐又变了,变得很忧愁,我就开始表现自己被杀虫剂熏晕了,随着忧愁的音乐在台上转来转去,表情非常痛苦。苏联专家看得非常乐。
通过音乐的变化使故事的情境和节奏都在变化,这样来训练演员的节奏感、想像力和动作的逻辑性,因为表演也是需要音乐的逻辑感的。
这些基本的训练是一定要有的,你像我们上电影学院读书后,第一年学的是表演的元无素,第二年我们开始学习创造角色,贯穿动作,最高任务,潜台词怎么说,内心独浊白怎么表现,最后就是演出。周总理来看我们的演出,连看了好几场。
那个年代我们都很快乐,大家都没有什么钱,但是每一个都很亲善,我们这这代老人都很怀念那个时代,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真实、温馨。现在有人间我,你那时拍了那么多部戏,也没挣什么钱,今天的大明星们,拍一部戏就会挣很多钱您亏不亏啊?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们,我不亏,我无悔无怨,我回想起来很有意义。我们当时真的是为了人类艺术而奋斗,这种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当年政治斗争的需要。
问:那您后来当过考官吗?
答:当过啊!我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当过考官了。我们的下一届,表演系招了一个本科班。就是许还山、林洪桐和马精武的那个班,苏联专家带着我和陈强起考的他们。
问:苏联专家好像对您特别的偏爱,我记得我看过一篇报道,您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被老师称作“于大船”,为什么呢?
答:(哈哈)怎么说呢,苏联专家是对我比较重视,就是说我在台上经常能得到他的肯定。反应比较敏锐,能够很快的理解他的意思。“于大船”就是毕业的时候的事了,我们毕业时,苏联专家给每一个人都写了一句话作为赠语,他给我是这样写的,“于洋,你是一艘大船,要在海洋里才能航行!”
问:对您的评价很高,也寄予了厚望。
答:是的,老师的意思就是说,你是一块好材料,只有在大海里才能施展你的才华,如果是小河或是湖泊会淹没了你的才华。
间:那您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厚爱,在中国电影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还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后来您一定也参加了很多次的招生工作,那您考察的主要是考生的什么方面呢?
答:首先我也是要考察这个人的人品,考生一定要记住,从你们进考场的那一刻起,你们的考试就开始了。老师会细致地观察你们的每一个动作。
然后我会在考试的过程中,看你的反应是否灵敏;你的想像力是否丰富;是否有思维的组织能力,还有就是你的表现力怎么样。你比如说想像力,艺术是需要想像力的,很多人表现一起过河,想像力丰富的人就会表现得比较细致,加入很多趣味性的东西在里面,就好看了;还有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考试的时候会给你三样道具,要你把这三样道具有机地结合和运用起来,这就要考察你的思维组织能力了;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反应能力,灵不灵敏,要像弹钢琴一样,弹下去,要“哨一”的一声,要有回音,不能只是“镫”的一下,这在考试中,老师是可以看出来的。
问:于洋爷爷,这几年您都没有拍戏了,您现在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答:现在身体不行了,不能再出去拍戏了,但是我还县活跃在电影界的。我现在是中国表演协会的会长,每年我们都会评选出几名在当年取得优秀成绩的电影演员。
问:那你们评选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首先我们要能看得出来,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从理论上要有分析,有认识,有理论上的指导,“我”在塑造时克服了哪些困难,要有一个从认识到融化的过程,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和思想提高的过程。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演员在生活上,在做人上要正派,人要“德艺双馨”。有的演员很红,但是没有得过表演协会的奖,因为他们在接剧本的时候,脑子里没有对国家,对社会的荣誉感,脑子里装的只是钱,那是不成的,演员一定要有责任感。
问:于洋爷爷,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与您那时的年轻人有什么区别么?
答:今天的年轻人经常苦恼,为了工作啊,前途啊,爱情啊等等。我们那个时候就生活得很快乐!可能时代的价值观不同吧!我觉得每个时代都各有各优点和不足。
我们那个时候的文化氛围不丰富,局限性太大了,接触外界的东西就更少了你们现在的眼光非常开阔,可以说是攀登世界高峰。改革开放之后,窗户打开了,风吹进来了,与时俱进,当然也随之进来了很多苍蝇蚊子,面对这些我们不要惊慌失措,碰到了就打一打嘛,社会还在前进,进步的东西还是受全体人们拥护的。我在1948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我只有18岁。那时对党员的要求非常高,绝对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危险的事情,党员都要冲到最前面。我也拿过枪,剿过匪,我们那时总打胜仗。
问:现在报考艺术类学校的孩子非常多,场面非常火爆,您对这些将要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讲几句话吧?
答:我想对待表演事业和对待其他事业应该是一样的。当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是要结合起来的。比如我可以喜欢音乐,但是我的的五音不全,我没有这个天赋,还是不行。演员既要有自己的努力也要有天赋,理想和现实一定要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条件,想想自己进这个大门到底行不行?当然“明星”这两个字是很吸引人的,但是年轻人不要为了追求这两个字把自己的青春耽误了。我们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出一个明星啊,在塔尖上的能有几个,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公证地看待自己。忠言逆耳,但这是我由衷讲出来的话。
采访于洋爷爷结束了,我还在回味于爷爷那饱含着感情的话语,不愧为表演界的前辈,表演艺术家,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阶级感情,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办法体会的,我看到了于洋爷爷一生得到的各种奖项,这些奖项虽然记录不了于洋爷爷的全部艺术人生,但是这是人民,是祖国给这位老人的荣誉。
看到于洋爷爷身体健康,我们晚辈真的是衷心的高兴,看到于洋爷爷和杨静奶奶能够渗风风雨雨结伴一生,我也很感慨。衷心地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