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高校招生四大腐败形式
北航广西招生事件、西安音乐学院招生乱收费行为……2004年,高考招生腐败行为通过媒体监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指出,高校招录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很多,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招生人员堕落
典型案例:海南大学艺术院校招生黑幕———2003年8月,媒体报道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招生黑幕:两名基本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却以美术专业课高考“状元”和“榜眼”的身份被录取;该院美术系一位学生坦言:“招生老师收了我的钱”。
社会声音:招生工作是一项“肥差”,是人所共知的“秘密”。
黄泰康代表:部分招生人员的堕落,使招生腐败这个“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第一张“牌”。其实招生人员受贿一直存在,只是刚开始比较隐蔽。正是由于以往对招生人员的道德和法律上的堕落重视不够、打击不力,才导致最终形成典型的权钱交易。
“潜规则”盛行
典型案例:北航招生丑闻———2004年8月,一名广西考生在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档后,遭该校招生工作人员索要10万元钱。此事经媒体披露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社会声音:花钱“买”好学校上,这是“江湖规矩”。这个考生和家长破坏了高校招生的“游戏规则”。
郭永运代表:“钱学交易”这一“潜规则”从被默认到“明码标价”,人们为招生腐败共同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学生通过交费进入学校享受高等教育,同时使学校获得经济利益。必须建立起问责制,出现问题要一查到底,不仅要查办学校方面,也要对行贿的家长、单位进行相应处理。
“自主权”滥用
典型案例:兰州理工大学招生事件———一名内蒙古考生在2004年高考中取得547分的好成绩,比当地本科线高出了50多分。她报考的一般本科院校中,第一志愿是兰州理工大学。该校招录人员称,她的成绩比学校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低3分,可以考虑通过“机动名额”录取她,但必须要交3万块钱。
社会声音:学校招生自主权越来越大,“机动名额”就是敛财的“聚宝盆”。
万选蓉委员:个别高校不能正确对待逐渐扩大的招生自主权:不是用来选才,而是用以敛财。有的高校利用外语小语种、保送生、特长生、预科生等特殊招生形式,钻“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自主招生”等招生录取政策的空子,在招生录取环节进行乱收费。
“关门”搞招生
典型案例:西安音乐学院“赞助费”案———2004年7月,一名浙江考生在考取西安音乐学院后,被招生办要求将3万元“教育基金”汇到学校账户,否则将不予录取。有关部门查出,近几年西安音乐学院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收取各种“赞助费”和“捐款”金额巨大。
社会声音:高校从招录人员的确定、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到选人提档,整个招生过程神秘莫测。
苟建丽委员:招生信息的不公开,为高校招生的“暗箱操作”留足了空间,使得一些高校蒙蔽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大行腐败得以隐身有术。应该让招生活动全程透明,以保证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开、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