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表演——本能表演的关系
节奏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物质存在,也就具有了形式的意义。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我们说一个人的走动、说话、呼吸、工作有节奏,指的是紧张与松弛、有力与放松、动与静的瞬间均匀而平稳的交替。反之,可以说心脏节律失调、说话结巴、工作杂乱无章等等。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电影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导演的蒙太奇手段固然很重要,而演员作为影片形象直接体现的创造者,表演节奏的掌握对情节冲突的表现力和塑造人物角色的连贯性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由于制作工艺的间断性,给电影演员带来了表演过程的间断性。“电影演员不是登上方形或圆形的舞台花上三个小时去创造一个角色的生活,他是进入到一个较小的空间(尽管他周围可能是洛基山),在这个比较小的地方他得把他的剧场表演分成三、四个阶段进行。他希望他能使第一天拍摄时的创造力和第二天拍摄时的创造力相协调,以产生一个浸透着逻辑和想像的整体。”因此,为了剧情内容的集中性和叙事性的连贯,也就是完成每一个场景中各自互为独立而又相对联系的行动,非连续性的拍摄要求演员在完全熟悉剧本和分镜头的基础上,对节奏有着正确的把握。如果对每一次表演中节奏的把握偏向完全独立的行动,角色的性格将无法连成一个整体;反之,如果偏向完全一致的联系,人物性格的亮点有可能无法突出。同时,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作为一名演员,尽管我们可以依靠化装来改变部分角色的造型,但出现在大多数影片中的人物面目,基本是演员自身固有的基本轮廓,而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千面人”。如果一名演员要想将自己和不同角色联系起来,而不愿意逐渐地被定成某种“类型”,就需要通过对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细腻的刻画,才能使观众通过银幕能够感受到你可以是角色“甲”、你也可以是角色“乙”。而塑造不同的人物时,对于每一个特定人物所特有的速度节奏的正确掌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常常可以用是否深谙此道来判断一个演员是不是成熟。比如达斯汀?霍夫曼既可以等同于对生活一无所知、却对数学有极高天赋的“雨人”,又可以等同于影片《稻草狗》中看到一个对生活无知的人,也不会在《雨人》中感受到一位狡诈的心理残疾人士。正因为如此,达斯霍夫曼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以及“千面人”的美称,观众也同时孕育了他们的愿望——要在一个又一个角色中更多地看到他,他们会暂时忘记演员本人,而期盼他在不同影片中塑造的新的人物形象。
一、节奏与性格—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基调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中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这就是说,角色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其行为方式、态度逻辑和感情的表达方式。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剧本中人物性格的表现主要不依靠客观描述而直接表现在行动过程中,也就是人物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我们认识《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首先就是从她大踏步走路的姿势以及经常地将双手拢在棉袄的袖笼中的习惯动作开始的。然而人物的行为方式除了由他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养成之外,主要是由这个人物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决定的。演员在分析角色性格时,不能单纯定位于某些基本特征,停留于某种静态的概念,如热情、活泼、孤僻等,而要从人物对待剧中其他人物关系和情节事件的具体态度中归纳出总的逻辑性,以便动态地确定他的性格特征。《雷雨》中的“鲁贵”,他那卑奴性,贪婪无耻而又极其精于谋算的恶劣品性,正是在与周围每一个人物的不同对应关系中展示的。同时,人物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气质又造成人物感情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阿Q正传》中的“阿Q”不但不以备受他人的欺辱为耻,而且独创了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嘲。总之,每个人性格的不同,就会存在着不同的速度节奏特征,他所参与的每一件事也一定是按照与之相应的速度节奏进行。演员如果把握住这种速度节奏,就能让观众看到角色形象内部的东西。从人物的性格入手掌握正确的人物节奏,首先就要把握“角色的基调”。依照《电影艺术词典》一书中的解释,“角色的基调”是“剧中人物性格与气质的基本(或主要)特征和色彩。是角色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调与生活节奏的集中表现。是演员创造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准绳。”如前文所述,表演中人物的任何外部表现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产物`,外部行为将以内心为基础,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来组织自己的动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论: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统一整体。以《沉默的羔羊》一片为例,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警察学员斯塔琳这个人物,其性格基调是“坚强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与略带男性化的性格色彩”。在影片开始时对案情照片的独立分析,电梯中与其他男性警察学员魁梧身躯的对比,以及在人物造型时身上没有女性最常见的首饰,全片中从未有过裙装的设计等,这些外在的设计已经使其性格特征初见端倪。而真正确定性格基调,还要落实到具体情节中对于表演节奏的表现。
二、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人表现人—人演人的过程。”“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电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时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既然“电影表演要求演员创造角色是深层次的具体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也需要在所塑造的角色身上深层次地得到体现。性格的多面性是人物性格基调和各性格侧面的总和。“生活化本身并非固定的形态”,它给予了人以正常状态,即个人在性格中存在着的多种侧面是由状态的不定性而来。让一位久经沙场考验的士兵面对摄像机进行表演,他很可能怯场,难道我们能说他不勇敢吗?其实他只是对另一种生活形态不适应,这恰好反映了这个士兵性格中的一个侧面。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现代电影人物是矛盾、二重性、种种细微差别和难以琢磨性的结构体。现代电影演员本身必须地这些矛盾敏于感应,而且必须善于传达这些矛盾。同时,他们在这一瞬间必须是,或者毋宁说显得投身其中。在表层下面可能隐伏着一种内省的冷漠。有求必应可能与难以捉摸共存,暴戾可能与脆弱共存。性格的某一方面消失的同时会显露出隐伏在它的下面的东西。这就是性格化的重现之路。”
现代电影企图通过打破传统电影中人物所固有的、正常的节奏模式,而取得情节发展中的突然性,这种突然性将给观众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物性格的畸变正是这种突然性的表现手段之一。在探索电影表现潜力方面有许多建树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认为:“生活的节奏并不是由单一的节拍组成的,相反,它的节奏时快时慢,有时停顿片刻,接着又开始转动。有时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有时速度快得惊人……我并不是说要盲目服从日常生活的进程,但我认为通过这些停顿,通过这种力求符合真实(包括精神的、内心的以至道德的绝对真实)的尝试,将会促成某种今天正在逐步形成的现代电影。”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我们可以从音乐这一与电影表演艺术相通的领域,来了解人物的性格基调和性格畸变在表演节奏差异上的正确认识。
三、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把握节奏,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表现人物形象的真实、需要在表演的节奏上做到“有度”。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剧本、根据人物性格的基调与多面性的联系以及矛盾冲突的程度划分等级,按人物情绪的强弱各分为一级、二级……等若干级。这种理性的划分,将方便演员在表演节奏的控制上,针对情感投入的多少具体化,利于把握有层次的表演,以便在拍摄现场注意力集中,富于想像地、迅速地创造出自己所属角色在当时场面与情节中应采取的情绪及行为。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电影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将近一百年前,电影理论家慕西纳克写道:“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