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考生入门学习:表演技巧之形体动作方法
形体动作方法亦称心理形体动作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确立的一种新的排演方法。要引导演员在规定情境中认真动作以获得人物准确情感。即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演员从动作入手,以即兴台词进行人物的生活小品、事件小品的排练,并以此作为台阶,引导演员逐步创造性地掌握剧本的台词,对剧本进行动作分析,从而把握角色的基调和核心。
它的理论根据是:人的行为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统一完整的心理形体过程,而情感则在心理形体动作的过程中产生。它能帮助演员从形体动作入手获得角色的心理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从而塑造人物形象。
与“体验派艺术”相对的是“体现派艺术”。代表的理论有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和法国启蒙时代的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的外部体现理论。它们都是主张通过理性的分析达到准确地使用外部几经磨炼的精准的表现形式的一种创作理论与方法。布莱希特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会晤后,也对自己一直推崇的表现派理论有了修正———变单纯的分析体现为在分析、寻找体现形式中不反对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则不需要感受。这种体现派的表演艺术手段与技巧,在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与戏曲教学的成品教学、程式化教学(如折子戏)中尤为多见。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出版的《洪深文集》也谈到这样的创作方法。戏曲的基本功训练,同样也是外部表现技巧的训练。德国的莱因哈特,俄国的梅因霍德也都强调外部动作甚于技艺性的动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贯主张体验艺术,力求在剧场里创造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艺术形式把它反映出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对于观众的活生生的人的机体来说,没有什么比演员本身活生生的人的情感更有感染力的。然而情感却经常不服从主观意志的驾驭,很难控制和捕捉。生活中的人的情感是接受客观事物的真正刺激后自然产生的。表演创作中的情感,则是依据剧作提供的角色情感要求,从演员的情绪记忆中唤起。如果演员直接、抽象、孤立地去表演情感,不但难以奏效,而且会造成刻板、虚假的情绪表演。因而,只有抓住主观意志能控制的具体动作,让演员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完成形体动作,以动作刺激情感,唤起情感,在动作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得有机的情感。
形体动作方法分为四个部分:
①通过行动,达到正确、有机的自我感觉;
②通过行动,分析研究、理解、体现人物;
③通过行动,接近并掌握人物的情感;
④保持你所找到的感觉和情感。
整个方法的关键在于:
①做什么,而不是感觉什么;
②强调可见的动作。
在动作中分析角色的排演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严格按照台词的桌边排练方式,有利于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使演员对角色进行独立思考,在角色的规定情境里,在积极动作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近角色、避免陷入机械背台词、走地位的刻板境地。通过动作分析,寻找到人物的内心依据,帮助演员迅速感觉到“角色中的自我和自我中的角色”,并逐步从自我向角色过渡,变纯客观的“他”的桌边分析为角色立场的“我”的行动分析。用一系列的小品练习组织起人物的形体行为的有机线索,并由动作开始,去掌握内心自我感觉的其他创作要素,从而达到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最终目的。总之,形体动作方法是从分析达到体现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