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题与建议
影视表演艺术是从舞台表演艺术中发展而来的,而影视表演语言更与舞台表演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语言技巧司,I练方面,话剧界许多宝贵的经验,一直是影视表演学习的范本。一般认为,影视表演语言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气、声、字的基本功训练
俗话说得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若是不到,脸上没有戏。”所以说,气息是语言练习的基础。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在呼吸器官间的流动是发声的原动力。从生理学上来讲,气流要通过喉咙来震动声带,它的大小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控制。艺术语言所需要的气息与生活中的呼吸不是完全一样的,演员要有意识地控制气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在创作的时候能自如地运用呼吸技巧。控制气息首先要保证有充分的空气吸入,可通过收腹、扩胸、沉肩、立腰等将气吸到底,有气沉丹田的感觉,以帮助增加肺活量,保证呼吸自如。同时,呼气和吸气都要有度,要能自如控制。这样,无论是呼、吸快慢气都不会散,不会紊乱了。
发声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读的字音要纯正;腔圆,就是共鸣要通畅,声音圆润。孙道临先生曾经深有体会地说:“要结合气息的运用形成一条声柱(而不是一片),直通硬腭中心线,打到面罩上来,使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孙先生的这种体会非常深刻,它极其形象地说明了发声的感觉。其中共鸣是发声的二个关键,共鸣分为三个共鸣区:上部共鸣区,在鼻腔和头腔;下部共鸣区,即喉腔以下的胸腔共鸣;中部共鸣区,指口腔、喉腔以及咽腔。这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只有找好共鸣点,才能使声音有穿透力,富于圆润、通畅、集中和持久的感觉。
(2)口音、语调和特殊语言技巧
表演时有方言口音是演员的大忌。用普通话表演的影视剧,演员的普通话应力求标准,不带或少带方言口音。这与用方言表演的影视剧不同。近些年来,方言剧频频出现在银幕和舞台上,一时间,影视剧中人物讲方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甚至在人们眼中,有的方言简直就是职业或性格的代名词。比如说,说粤语的就是老板,说河南话的多为小保姆,说山东话的是乡下人,说东北话的就是老实人。不可否认,方言有方言的优势,它在语言色彩和表达能力方面的确比普通话要更为有力,演员会方言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决不能因此把普通话丢掉。我国比较普遍的字音混淆有zhi、zi音,chi、Ci音,n、I音,e、r音,还有就是bo、po、mo和j、g音等等。这些语音上的混淆各代表地方方言的习惯,比方说,“湖南”在长沙话中读成“福蓝”,东北话“私自”容易读成“矢志”,“人”和“银”分不清,这都是演员应该克服的。
现在的影视剧也越来越强调地域方言的作用。首先方言能够吸引当地的观众,使他们觉得亲切,觉得和自己有关,心理上有贴近感,更喜欢观看。甲地的方言对乙地的观众也有新鲜感.也容易刺激收视。另外,方言有着普通话无法比拟的遣词用字的准确性和极其丰富的语言色彩,所以也有它独特的生命力。作为演员,最好能在流利运用普通话的基础上掌握几门主要的方言。另外,必须要提到的一点就是,随着影视越来越全球化。 外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作为演员,学好外语也是必修课。
“无声不成调”。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有目的的, 因为选择说还是不说以及说什么,都包含主观的判断和预期。既然是有目的,说话就不会是平平淡淡,没有起伏变化。这种起伏的变化.就是语调。语调大体有音高、音强、音色、音长、停顿等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规定情景及人物的形象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了呈现各种人物不同的语言形态,表达不同的情感,展示不同情态语言的丰富多彩,增强语言表现力,演员应掌握一些特殊的语言技巧,如强声和弱声、哭声和笑声、咳喘声以及结巴、傻子、醉汉具有的语言特点。要知道,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技巧首先要从生理上找到依据, 比如,强声要从丹田发气,贯穿三腔,加强力度节奏;喘着说话的时候要呼吸紧促,伴有喉音等。 同时,应明白掌握生理上的技巧只是基础,而不是人物声音语言的本质,演员表演时,一定要结合规定情境,结合“这个人”的特点,融合生理上的因素进行声音的塑造,才能真正塑造好这个人物。
名师提醒
要练就良好、扎实、过硬的影视语言基本功,除了先天的条件,包括所生活的语言环境、语言能力的遗传因素、发声器官的构造等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俗话说得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地塑造自己,不断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