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部分考生和家长盲目地认为,艺术类招生对专业考试的要求并不高,“突击培训”一下也许就能获得不差的专业考试成绩。然而,随着艺考政策的进一步规范,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将很难奏效。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家祥分析说,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从小对艺术就有追求的学生。但近年来,这类考生的比例有所下降,毕竟学艺术是要有天赋的,强求不得。
第二类是受家长强制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无法定夺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时,家长的意志就会主导学生的报考行为。“这类学生即使考进艺术类院校或专业,将来也可能会后悔。”项家祥说。
第三类是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和家长片面地认为,艺术类专业招生对高考文化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将艺考视作圆“大学梦”的“捷径”。在他们看来,只要“突击”一下,通过学校组织的“校考”就万事大吉了。
事实上,不断完善的艺考政策正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07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首次向艺术类市统考合格考生颁发合格证,并规定,只有获得该合格证的考生才能参加各本科院校组织的校考。
2008年的艺考政策则明确,凡市统考涉及的专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及所有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必须直接使用市统考成绩,不再另行组织校考。
复旦大学艺教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蒙太奇文化艺术进修学院院长张振华指出,不排除有些考生是抱着投机的心态来参加艺考的,他们本身对所报考的专业并不感兴趣。“考前‘突击培训’也许能让考生‘涉险过关’,但如果他们并不真正热爱艺术,即使进了大学,也终将难以成才!”
文化要求并不低
提醒:一些考生和家长有这样的想法:“艺术类专业招生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如果报考艺术类专业,更容易进大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化修养正是决定考生艺术之路能否走好的关键。
2008年艺考政策规定,除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外,其他艺术类本科院校系科文化考试录取控制线不低于上海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0%;包括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在内的所有艺术类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上海市确定的高职(专科)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
不少家长坦言,他们之所以让子女报考艺术类专业,正是看重其“文化要求低”。张振华教授表示,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他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当很多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弹琴、画画、跳舞时,若再要求他们的文化成绩出类拔萃,那是苛刻的,也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所以,艺术类专业在选拔人才时,会适当降低文化成绩的门槛,也是对这些学生多年来投身艺术的鼓励。
但这并不是说艺术类院校和专业完全看轻文化成绩。事实上,各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会安排为数不少的文化基础课。近年来,各院校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感悟力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更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国画研究会会员臧伯良感慨地说,如果学生专业课与文化课“瘸腿”厉害,即使能够进入美术领域,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画匠”。画家应该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设计师也是如此,如果知识修养不够丰富,设计出的作品怎么可能高雅?”
学习过程不轻松
提醒:学习艺术并不是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每天画画图、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就行了。相反,它需要学生进行大量枯燥乏味的练习,付出艰辛,包括时间与热情。
艺术类专业往往令人满怀憧憬,但学习过程却并不那么轻松。
上海大学编导专业的新生齐天然说:“我们大部分时间,包括双休日,都花在看电影、想创意和拍短片上了,几乎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她认为,艺术需要人投入很大的热情,真正喜欢艺术的人,才会将每天的忙碌当作快乐,才能学到东西。
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生钟元杰看来,艺术类专业的学习不但辛苦,而且要求非常高。据他介绍,不少专业课要进行大量枯燥的练习。“老师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巧练习上,而是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性。这对于没有相关基础和一定天赋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2007级新生戈苑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她说,自己周围几乎都是一群热爱编导专业的人,可有个同学不喜欢所学专业,连社团活动也没兴趣参加。“他显得很孤独,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戈苑不无遗憾地表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传达系的沈雪琳对此颇有同感。“如果一个人侥幸通过艺考进了大学,却始终无法融入专业的艺术氛围,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考生进了大学,也等于荒废掉了!”
“有没有艺术方面的造诣无所谓,只要先进大学校门,以后再转专业也来得及。”也许一些家长心存这样的念头。
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录取的艺术类专业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学习。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对艺术不感兴趣或在这方面并不擅长的学生,必须和其他的艺术类学生一起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政策意图就是为了引导考生理性参加艺考。
复旦大学艺教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振华教授表示,随着艺术类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它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招生办法的调整也顺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希望考生能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同时综合考虑自己兴趣、自身条件、专业前景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报考。只有这样,艺术之路才能够越走越好。”
就业之路不平坦
提醒:“超女”“好男儿”等选秀活动的明星效应,让很多考生及家长片面地认为,学艺术就能一夜成名,就能捧上“金饭碗”。实际上,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并非人人坦荡,出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有数据表明,近两年全国艺术类专业的报考规模已超过百万人。由于来者众多,不少艺术类院校的校园草皮甚至被踩坏。对此,张振华教授忧心忡忡:“受到选秀节目的‘狂轰滥炸’,很多少男少女梦想一夜成名,但并不是谁都能成为章子怡、李宇春。”中央电视台的一份调查佐证了张教授的观点:在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中,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概率仅为0.003%。
作为“艺考过来人”,同济大学表演专业新生赖镜先的一番话引人深思。他坦言,报考前,自己觉得表演行业非常风光,电视、电影屏幕上到处可见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似乎不错。但逐渐了解这一行当后,他意识到,真正成为音乐家、画家、名演员或是名导演的,在每年全国数以万计的艺术类毕业生中,仅仅是极少数。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艺术正在向应用型发展,社会对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确实在增加。以美术为例,学习纯美术的人越来越少,但选择美术专业艺术设计方向的人越来越多。艺术设计的门类很多,包括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装帧设计、陶艺设计等。
随着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数字艺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专业已在综合大学开始设置,而文艺编辑、动画艺术、音乐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学生的自我定位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并不一定意味着该专业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孙乃树表示:“一般的职业画家收入并不高,有的生活还很艰难;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做音乐老师或投身文化产业,能去专业剧团的人少之又少。艺术需要个人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天赋,考生不能盲目跟从热潮。”
数据显示:在2007年本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中,参加美术类、音乐类、编导类、表演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分别为7872人、434人、741人和539人,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从近几年本市高招录取情况来看,虽然艺术类专业考生的上线率高于普通文、理科,但竞争同样激烈。特别是部分文化基础较好的考生加入艺考行列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艺术类专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使不少通过了专业考试的考生,因文化考试成绩不达线而未被录取。所以,考生和家长应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