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剧本的初次印像
剧本是演员再创作的基础,剧中人物是演员塑造形像的兰图。演员进入人物塑造,是从深入分析剧本和研究自己在剧中所担任的角色开始的。怎样去分析剧本和研究角色呢?每个演员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习惯,不能强求一致。尽管如此,从许多演员的工作经验来看,还是有个基本的方法,大体归纳如下:
一、阅读剧本的"初次印像" 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演员常常谈到阅读剧本的第一次印像和感受对今后的创作很重要。
第一次阅读剧本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新鲜感。拿到个新剧本,它的内容如何还不清楚,翻开剧本一页页读下去,随着故事的发展,就有了对它的了解和感受。有的剧本开始就能抓。 住你,让你越看越放不下,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完,你的思想感情完全跟着剧情的发展起伏激荡,直到全剧结束,合上剧本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或是感到振奋,或是引起你的深思。有的剧本开头很平淡,慢慢看下去,会逐渐吸引住你,给你许多可回味的东西。有些剧'本也许第一次还不能完全看懂,需要仔细看一遍才能摸清情节线索的众多头绪或是人物的思想脉络。有的剧本其中某几场戏、某个段落让你感兴趣,可是对整个剧本却觉得意思不大。
当然也有那样的剧本,看看就不想再看了,需要强制自己耐下心去把它读完。……。这种种印像都是第一次阅读剧本时才能得到的。"初次印像"对今后的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它能激起你的创作激情,点燃创作的火花,也能使你发现剧本的不足,找到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由于它是剧本直接给予你的新鲜感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剧本的客观实际。往往第一次阅读剧本感到激动的地方,也正是创作完成时人物"放光"的地方,反之也一样,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艺术创作毕竟是通过创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工作的,凡是自己激动过、产生过共鸣的地方,才有可能通过再创作去感染观众。如果自己不激动,脑子里还打着很多问号,那么要去感染观众是困难的。
"我国的戏曲表演就很重视让演员了解整个剧情,加深对剧情的"初次印像",这叫做"开蒙说戏"。盖叫天在《粉墨春秋》中谈到,过去在科班学戏,孩子们看不懂剧本,就由老师给学员说戏,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剧情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讲一遍,让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既了解了剧情,又知道了人物的来龙去脉,身份、性格。
初次阅读剧本要找个安静的环境,安下心来,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使读剧本的初次印像不致被其它事情干扰或因心情烦燥受到影响。读完剧本要细细地回想一下,剧 本最能打动你、给你印像最深的是什么?那些地方最使你激动?你喜爱那几个人物?你对自己即将扮演的人物感觉如何?剧本中有那些感到不足或过不去的地方?要把这些印像随手记下来。
有些演员拿到剧本,先找找自己有几场戏,把自己的角色的台词用红笔画出来,而对整个剧本则只是了了草草,粗粗翻阅一下了事,这是很不对的。因为一部戏是个有机整体,每 人物、每个情节之间都是紧密相关;彼此联系
二、挖掘主题思想,研究时代背景
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它的主题或称为主题思想。 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 形式。"这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蕴酿形成的,是作者对生活观察和认识的结果,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也是衡量作品的政治性的:依据。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立场、世界观,表明了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的政治态度,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含混不清,叫观众捉摸不透作品要告诉人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失去了作品的社会意义,起不到它为政治服务的应有作用。作品的主题过于肤浅,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战斗性不强。马克思要求革命文艺"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化的思想表现出来。"一次演出、拍摄一'部影片,最重要的是鲜明、准确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剧组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清楚地知道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使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构思服从于主题思想,为揭示主题思想服务。如果演员不清楚作品的主题,不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对于体现主题思想起着什么作用,他的创作就如同茫茫大海失去了罗盘的轮船,找不到航行的方向,没目的地胡开乱撞。人物形象游离于主题思想甚至与主题相违背,那是演员创作的最大失败。
主题思想蕴含于整个作品之中,它的倾向性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思格斯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我们析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也需要从深入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情节、场面、人物入手,从中去"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
影片《祝福》的主题思想是暴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势力的残酷黑暗,揭示了妇女解放的重大课题。鲁迅先生没有用一人字、一句话去直接批判封建社会如何如何,只是叙述了一个勤劳、纯厚、习于受苦难的农村妇女的一生悲惨命运。这个故事看来是那样普通、平凡,写的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所曾经历过的生活,而内中却沸滚着深沉的愤怒和强烈的控诉。作者是通过祥林嫂这样一个对生活只有最起码的一点要求的安分懦弱的妇女,是怎样被封建宗法礼教摧残吞噬的悲惨遭遇,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分析优秀影片《创 业》的主题思想也是通过华程、周挺杉等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在现代修正主义和阶级敌人里外夹攻,妄图卡死我们的严重时刻,而对严酷的自然条件与生活上、物质上的种种困难,以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短时间内高标准、高质量拿下大油田的英雄事迹,通过他们人拉肩扛卸下了六十吨重的大钻机,用脸盆端水打下第一口钻井,以及周挺杉不顾自己伤势,奋身跃入泥浆池,制止了井喷、挽救了油井,粉碎了阶级敌人破坏阴谋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场面,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作品"最现代化"的思想--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志气。
搞清作品时代背景,是同挖掘作品主题思想密切相关的。例如《祝福》这部作品完成于1924年2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状况。研究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知道鲁迅不是一般地批判封建社会,而是敏锐地抓住了当时革命的主要弊病,提出了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使它不可能完成摧毁封建制度的任务,导致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的旧礼教"的口号,然而在广大农村,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封建宗法势力的统治还丝毫未被触动,鲁迅先生在《祝福》开端,通过对鲁四老爷的描述就鲜明指出了时代这一特点。他写道,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喧,寒喧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但这位老监生生活的环境里,他所受到的社会变革的波及还停留在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这是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何等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我们认真去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了解当时革命的状况和发展,就能进一步认识到《祝福》主题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露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尖锐对立,提出了必须彻底摧毁盘根错节地统治着中国广大农村的封建势力的严重任务。
对照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鲁迅先生当时已经在作品中触及到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的这一伟大真理。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搞清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时代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状况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等。对演员来说,搞清时代背景还直接关系到创作人物的一系列问题,他只有了 解生活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各阶层人物的时代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以及穿装打扮、生产方式等等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情况才能进入创作,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人物。
三、抓住矛盾冲突,稿清情节脉络
没有矛盾冲突难以构成戏剧。所谓矛盾冲突即是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或两种思想、或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 一部戏中的矛盾冲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几组不同的矛盾冲突纠葛在一起。这几组矛盾冲突中必然有一个主要的、决定性的矛盾冲突。这个主要矛盾冲突决定着作品主要情节的发展和作品主题思想。其它次要矛盾冲突都是围绕着主要矛盾冲突展开来。
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首先要抓住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此外有那些次要的矛盾冲突,并且搞清楚这些矛盾冲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勾联。抓住了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理解剧本的关键,抓住了创作人物的基点。
影片《创业》写了华程、周挺杉与受到"中国贫油论"影响的总工程师章易之的冲突;与暗藏阶级敌人冯超的冲突;与后进工人刘春生的冲突以及石油会战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困难的物质条件的冲突等等。这些矛盾冲突中那个是主要矛盾冲突呢?这要通过剧本的情节内容来分析。矛盾冲突的展开、发展、激化、解决,形成了各自的情节线索,这些情节线索交错穿插地纠葛在一起,构成剧本的情节内容。同样,几条情节中有一条是贯穿全剧的"主线",这条情节主线是由主要矛盾冲突的展开、发展、激化、解决构成的。搞清剧本的情节主线也就明确了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
《创业》中,华程、周挺杉与"戴着红帽子,藏着黑心肝"的冯超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全剧的情节主线,从周挺杉父亲老周师傅的牺牲到油田大会战中两个方案之争、移动"龙虎滩一号井"井位、用卡粮食的阴谋压周挺杉撤下龙虎滩、妄图借"土豆事件"搞垮周挺杉、与现代修正主义里应外合,借柴油断绝制造停钻事件,直到最后疯狂破坏,妄图毁掉整个油田,这条情节主线集中反映了以华程、周挺杉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同以冯超为代理人的帝修反之间的斗争,由此可以确定这组冲突是《创业》的主要矛盾冲突。 从以上所谈,不论是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抓住主要矛盾冲突,都要从剧本的情节入手。演员十分熟悉全剧的情节内容,搞清情节脉络。最方便的办法是按照剧本中发生的重大 事情划分一个个事件,把这些事件排列下来,全剧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比较清楚了,可明晰地看出全剧有几个情节线索,其中那一条是由主要矛盾冲突构成的,内容的来龙去脉就能 够条分缕细,了然于胸了。
还以《祝福》为例,全剧可划分为这样几个主要事件:
(一)祥林嫂被出卖;
(二)祥林嫂逃出家门,一进鲁宅;
(三)卫老二鲁镇抢亲;
(四)深坳逼婚拜堂;
(五)祥林嫂同贺老六的结合;
(六)贺老六被逼债致死,
(七)野狠吃掉阿毛;
(八)"晦气"的女人(祥林嫂二进鲁宅);
(九)捐门槛;
(十)除夕年夜的毁灭打击;
(十一)砍门槛;
(十二)祥林嫂被赶出鲁宅;
(十三)冻死路旁的乞丐。
主要事件排列出来,全剧情节的发展线索就清楚了。这个戏的情节线比较单一,从头至尾集中叙述祥林嫂的生活命运,没有什么旁枝。这些主要事件都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挣 扎着要生活下去的意愿同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势力的冲突。我们这样分析剧本,用划分事件的办法掌握全剧的情节线索,抓住了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进而也就明确了剧本的主题 思想。
演员为了便于准备戏,还可以把事件划分为①"新房"的夜晚;②两颗纯厚、善良的心;②打狼还债;④贺老六病例;⑤卫老二逼债等几个事件,这有助于演员进一步掌握角色在每 个事件中的任务和动作。演员不仅要知道人物在场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且需要知道两个事件之间的那些时候,人物可能做些什么,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和丰富剧 本中没有直接写出来的东西。尤其是电影剧本的事件与场景,比话剧相对地要分散些,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性较大,上个镜头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刚刚出生,下个镜头阿毛已经是两三岁了, 拿着花轰鸡玩呢。
演员就需要大体上想象出这两三年里祥林嫂一家怎样生活过来的,把这段剧本中的空间填补起来,使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连续不断的动作线,这样才能在下一个镜头里充实地表演出三年之后的祥林嫂,让观众感受到三年的活在祥林嫂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如果演员能按照事件的发展,把剧本的情节内容像讲故事一样,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讲出来,这对他细致地掌握全剧的情节脉络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