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生考试辅导:表演的基础训练
在大街小巷观察生活就够了吗?如果够了,那每年淘汰率极高的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在高校学四年?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了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体系”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演员创造活生生的、典型的形象,使得深刻的思想内容能通过舞台艺术手段体现在形象之中。“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说,应当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思想、去动作。为了达到这一点,演员应当完善地掌握正常的、自然的“创作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跟机械地、程式化地“做戏的”自我感觉毫无共通之处。掌握表演艺术的第一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就是要善于在舞台上、镜头前将演员引入自然的、正常的创作自我感觉,摒弃一切匠艺的舞台表演程式。那么,如何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及其下意识创作,并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通过不随意的达到随意的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自我感觉的诸元素以及表演的小品训练,就如同培养小提琴家的空弦练习、练习曲等等基础训练。
表演艺术是活人演活人,似乎没有什么技巧的基本功,实则不然。从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从生活中的人转化为艺术的人,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角色自我是需要靠技巧的基本动作为桥梁的。首先他是越过“众目睽睽”的障碍(包括镜头的目光),当作为演员出现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难以克服心理的紧张、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的事件上、难以恰如其分地控制自我的肌体,真正做到在舞台上、镜头前生活自然的演员是很少的,他需要先天的条件,后天的训练。再则要越过艺术中“以假当真”的虚构障碍。这需要演员的信念感,需要演员的生活积累以及将它转化为艺术的本领。要使表演富于魅力,更需要演员的想像力和分寸感,需要演员将自我情感转化为角色情感。这都需要基本功和技巧,需要掌握表演元素,需要掌握科学方法。
只有认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才能更深地理解艺术技巧与基本功的重要性。真实是艺术美的基点,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因为艺术的情感是由虚构激发起来的,它的源泉是演员的信念和想像。艺术情感是依靠演员的意志,有意识地通过下意识产生,并且始终受到演员的第一自我的监督与支配。艺术情感是有选择的。消除一切多余琐碎的生活情感,保留艺术中所需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艺术情感无论是喜是悲,都给演员带来创造性愉悦与快感,并且在演出结束后迅速消失。因此,艺术情感是演员自我现实情感的一次复杂的艺术美学加工过程,是演员的一次创造,是艺术技巧和修养的体现。因此从生活走向艺术,需要严格的、科学的学习和基础训练的过程。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的: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在剧场里,我们一走上舞台,站在一大群观众面前,在当众创作的条件下,我们是会完全失去对实际生活的感觉的。我们会忘掉一切,忘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走路,怎样坐,怎样吃、喝、睡、说、看、听……总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内部和外部怎样在动作,我们都忘掉了。
我们应当在舞台上重新学习这一切,完完全全像小孩那样来学习走路、说话、观看、倾听,需要经常监督学生们,要使他们在舞台上的任何时候都是真实地、有效地、恰当地去动作,而绝不是装做在动作的样子。
所谓表演的内部技术,是指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造自我感觉的各种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技术方法。如注意、肌肉松弛、想像、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交流与适应等,需要后天专门的集中训练和天性挖掘。
下面分解开来讲,是为了用文字解析的方便。很明显,多项技术方法是相互关联缠绕、多项互动的,就像晨起跑步肯定不只是单独锻炼了脚力一样。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归类根据,具体训练内容实质上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