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对高考政策的呼声:高考重新“裸”起来
再过不足一个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到来,而高考加分也再次成为广大百姓关注的焦点。自从2006年“裸考(即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一词诞生以来,呼吁“裸考时代”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有百分之七十六点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
高考加分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和照顾一部分弱势群体考生的利益,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让更多的特长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过,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分就可能改变一生命运的高考中,能够提前获得10分甚至20分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在高考加分制度出台之后,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的追逐。而高考加分制度的设计也相对宽松,虽然教育部目前确定的高考加分项目只有十余种,但各地“按规定酌情设立”加分项目总数则达到了三位数,庞大的基数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巨大空间。
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通过权钱交易实现“抢跑”的事件正在不断地上演。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高考加分弄虚作假的报道也不时见诸媒体。近期《南方周末》就曝出了贵阳大批量地产生射击“天才”以获取高考加分的事件。根据报道,随着高考射击加分政策的出台,贵阳的射击二级运动员在全国的比例一下子变得惊人,而且这些二级运动员的培养快则一个半月,多数三、四个月,练习度只是一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我们实在难以想象,究竟是何等天才能够创出如此“奇迹”;我们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天才总在高考前诞生?
在笔者看来,高考加分政策运行至今,可以说已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说的,有过多的社会力量正在左右高考加分,使得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发挥维护高考公平性的作用,反而进一步增加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高考加分的推出,原本的特长和兴趣逐渐“跑偏”,异化成了获取加分的工具。近几年来,“奥数热”经久不衰,甚至不少中学都将“奥数优秀”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之一。更不用说诸如钢琴、小提琴等艺术类特长,考到十级证书而不识谱的也大有人在。原本的素质教育变成了新一轮的应试教育,这的确值得整个教育界深思。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教育部近期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要按照相关要求,研究制订本省(区、市)清理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的方案。同时,有关部门表示,将严查加分造假骗取加分资格的考生,不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造假行为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影响其今后的升学和就业。笔者认为,高考加分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而且我们不仅要清理过于泛滥的加分项目,更要清理整个教育体系中权力寻租的土壤,希望“裸考时代”能够尽快到来,让高考拥有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