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题与建议
电影理论界一般认为,电影表演流派主要有四种。
(1)体验派
这是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理论影响的一个电影表演流派。斯坦尼斯拉夭斯基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戏剧演员、导演、表演理沦家。他的戏剧表演理论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消灭演员和扮演角色之间的距离,达到演员的内心和形体要与扮演的角色;有机统一,演员在舞台上真正地“生活”,而不是表演。因为他要求演员和其扮演的角色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完全一致,所以称之为‘:体验”艺术。
斯垣尼斯拉夫斯基对演员正确体验角色的主张是:“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页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比如, 电影《西安事变》中孙飞虎扮演蒋介石,得到了评论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孙飞虎因此荣获中国1982年金码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的成功之处社在于能按照角色,二灵的轨迹活动,注意表演中的内心体验,做到”情于衷而行于外”.因而塑造出的角色形神兼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垣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创作的目的远远不止于此,还要求”演员应该在每个角巨中,在每一个演出中,不仅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有意识的部分。而且创造出无意识的部分;亦即最堑要的、最深邃的、最诚挚的部分”。跟意识达不到的领域打交道,更不是容易的事,要善于·抓住“角色生活的线”,这只有“天性本身”才能胜任,才能完成“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创造过程”。使角色的一切情感、感觉、念头都应该成为演员本人的活生生的、跳动着的情感、感觉和念头,这也就是平时讲的:“找到人物的自我感觉”。比如,上官云珠拍电影《南岛风云》时,由于本人和角色生活距禹较远,开初捉摸不到角色的精神,老入不了戏。导演白沉瞒着她组织了一次实战排练,“战斗”开始了,日本兵扑了过来,上宫云珠懵了,本能地拔出了“手榴弹”,在硝烟弥漫中狂奔了一阵后,扑到了树干上,激动地说:“有了,我有了,我感觉到了,我相信了,我就是符若华。”这种对人物的感觉,便是真正进入了角色的体验。这也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化身并不是离开自我,而是在角色的动作中”。只有把角色变成自己,才能使观众相信他就是“这一个”。这样,观众同演员和角色便能合为一体了。
(2)表现派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认为,戏剧演员不应当和角色合为一体,而应当初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作出评价, 故称之为“表现派”。作为和体验派不同的电影表演流派,表现派强调“间离”,这是布氏和斯氏理论的最大区别。因为布莱希特不是从剧本角色的立场来阐述剧本,而是从社会立场来加以阐述的。他认为:“观众并不是邀请来像投入河中那样使自己沉浸到情节中去, 以致无所适从地被驱使到这儿和那儿。”观众应当有自己的眼光,对戏剧情节进行判断、评述,并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角色。“问离”是一种使观众跟舞台上表现的事件保持距离的表演技巧。产生“间离效果”的目的是消除舞台和观众厅的“魔力”,不制造特殊环境氛围,演员也不是用奔放无羁的热情来煽动观众的情绪,也不用炽烈动人的表情来抓观众的心神,不让观众如痴如醉地沉湎于戏剧之中,消极被动地跟着戏剧人物沉浮,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创作,清醒理智地关注社会、评价人生。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虽然是对戏剧导演的处理的主张,但却也对电影导演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制造“间离效果”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有的影片在故事的叙述中插入与情节无关的内容,比如,苏联影片《恋人曲》,银幕上数次出现摄制组成员,在剧情转折时,往往出现摄影机, 以此来提醒观众是在欣赏艺术而不是观察真实生活;有时,像叙事诗一样,在每个诗节的末尾,穿插上几句作者的感叹以表露作者的意识。来引发观众的联想。有的影片用作者的主观叙述,或用编剧、导演的谈话,来制造“问离效果”。如国产片《小街》表现的主人公夏向导演述说剧本的内容, 实际上是一段亲身经历。三个假设性的结尾,表现了夏对俞的怀念和未知。加强了纪实风格. 使钾幕和观众间产生了一种“问离”。观众从银幕反映的逼真生活中引起思考,得到启发,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体会,使电影内容向外延伸开去,触及到宽广的社会生活。
(3)本色派
顾名思义,本色派是保持生活本色的一种表演方式。 本色派的表演之所以在吃较长的时间里颇受好评,赢得了广大的观众。 主要原因是它真实地自然地反映了人生。在电影中,演员是物象之一。如果在银幕上有一星半点作假的东西,都会由于它同其他真实物象的共存而变得不协调、不和谐,使观众不能容忍。
外部特征无疑是观众特别感兴趣的,而摄影机可以无情地逼近演员。放寸·演只.迫使演员极难改造自己。所以,导演在物色演员时,也往往把重点放在外形上。谢晋让祝希娟扮演《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就是看中了她的那对火辣辣的眼睛。本色派认为,演员和角色的吻合,剧本材料和演员资质的吻合,是选择演员的重要标准。
由于考虑到电影演员保持本色的重要性,所以许多电影导演注意起用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在不同影片中的地位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作为电影的材料,比如,影片《青春祭》中的傣族老妇人——伢,她干瘦的外形,双手揉捏米饭的动作,嗫嚅的无齿的嘴巴,她只是作为一种物象存在, 无须多作表演, 照原来生活活动便行。而像周倚天在影片《红衣少女》中扮演的安然、常珊珊在《沙鸥》中扮演的沙
鸥,除了表现一个中学生、一名排球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外,还需要创造性格,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中学生或排球队员形象。安然、沙鸥两个角色的创作上的成功, 自然是这两位非职业演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素质的表露, 同时也不能忽视她们本人就是中学生和排球队员,她们这种行家的手势、动作,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职业演员难以模仿得到的。
本色派演员在处理角色时,往往是本色加生活化表演加角色处理(较少), 三者融合产生银幕形象,但演员的个人特征依然极其鲜明。张瑜在影片《庐山恋》中扮演的周筠、影片《巴山夜雨》中扮演的刘文英、影片《小街》中扮演的俞,便属于这种类型。演员的年龄、气质、生活经历和角色相近,演来亲切、 自然、颇受称赞。但是,毋庸置疑,只能按本色塑造角色的演员也有其局限,演与自身不相近的角色就不大适应了。张瑜扮演《知音》中小凤仙的失败,便是这方面的教训。
(4)表演派(技巧派)
众所周知,演员的任务是表演,表演自然需要技巧。表演,俗称演戏,演员表演不是演“我”,而是演“他”, 即角色。要变“我”为“角色”,创造出各种不同性格的银(屏)幕形象,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这类演员称为性格演员。他们不仅能演和自己的年龄、气质、习性相仿的人物,也能塑造和自己陌生的甚至相距甚远的角色,并在扮演不相同的角色时达到内部和外部的“化身”,这就需要本领, 需要表演技巧。美国著名演员诺克斯认为,“进行表演”是一种“比保持本色更丰富”的艺术。他说这是“一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艺术, 一种有着自己的作用、生命的目的的艺术,一种由于它的本性飘忽不定而变得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捉摸的艺术,一种要有深刻的智慧和感情才会领会的艺术。它使接触过它的人的心灵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高超素质的获得必定是进行表演而不是保持本我的结果。
一个演员创造出一个真正的角色,实际上是一个从思想到性格、到习惯的自我改造过程,也就是将自己改造到角色上的过程,只有把功夫用到家,达到“化”的程度,在拍片时才能捕捉到角色应有的微妙感觉,塑造出鲜明的有个性的立体化的艺术形象来。英国影片《甘地》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扮演甘地的本·金斯利为了演好甘地,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了解印度历史、风土人情, 了解甘地的一生乃至他的习惯、爱好、脾性、语言、形体动作。他演的甘地, 自然真切,发自内心,使观众感到金斯利就是甘地, 以至有的印度老人对他深深鞠躬,甚至伏下身子去吻他的双脚,说:“伟大的甘地又复活了。你把他带回了人间。”像金斯利演甘地, 已远离演员本人的“本相”和“本色”,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克拉考尔在《论电影演员》中说得好:“这些戏路极广的演员不是以其本来的面貌出现在银幕上,而是干脆消失在那些仿佛跟他们本人毫无共同之处的银幕人物之中。” 目前虽然“只有少数演员能改变他们自己的本性”,“但正代表了电影化生活的精髓的微小变化”。这种“个性”的创造要求于演员的甚多:气质加性格加能力。演员应有较深的功力和必要的艺术修养、广博的知识和充实的生活体验。演员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深入理解角色;要有形象感、造型力;更要善于控制自己,把自己蕴藏于角色之中。这诸多方面的才能,非职业演员难以做到,单靠本色难以企及。
名师提醒
本题属于基础理论知识。值得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对电影流派的分类,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上述分类只是其中的一种。对本题知识点的备考宜平时多了解和积累,在影片欣赏中自觉去感受、领悟和体验,方能体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