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儿童片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已问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30多年共拍了20余部儿童影片。建国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儿童影片得到较大发展,“文革”前17年拍摄了39部儿童片。自1977年开始,儿童片的步子跨得更大了。它在我国整个故事片电影生活中占了大约百分之四、五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我国生产儿童影片总数大约在130部左右。儿童影片的质量也随之大为提高,不少儿童影片不仅受到我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在国际电影节上也频频获奖。
纵观这一时期的儿童影片,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对儿童心灵的展示。陈家林导演的《飞来的仙鹤》和石晓华导演的《泉水叮咚》是较早涌现的以美好儿童心灵的描写感动人心的作品。前者讲的是十年动乱时期,农村的一位下放文艺工作者失去的孩子,被嫩江一对养丹顶鹤的夫妇所收养。“动乱”过后,这对夫妇将孩子送还他的亲生父亲,然而孩子忘不掉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不掉美 丽的嫩江草原。影片描写孩子对养父母的爱,对美丽的大自然的依恋,非常细腻动人。影片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获法国阿朗松儿童电影节农业信贷银行奖。后者讲述一位退休工人陶奶奶创办家庭幼儿园,与孩子们之间的纯美的情感。影片写大人对孩子的爱,更写孩子对大人的爱。
当陶奶奶生病时,这群孩子急坏了,他们稚气地问长问短,有的给她捶背,有的给她倒茶水,有的为了逗陶奶奶高兴装起了孙悟空、猪八戒。孩子的情感如泉水般地清澈动人。影片获1983年第3届金鸡奖特别奖;获1983年意大利第13届季佛尼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等4项国际奖。王君正导演的《天堂回信》抒写爷爷和孩子间的美好情感更让人感动唏嘘。特别是结尾,爷爷去世了,孩子怀念着爷爷,要把生日卡系在风筝上送给“天堂”里的爷爷,还盼着爷爷的回信。世上还有比这样的一尘不染的童心更美好的事物吗?!影片获德国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少年儿童影视中心奖等4项国际奖。
1977年以后,中国美术片出现了第二个创作高潮。不仅数量增长很快,题材和形式也不断创新,涌现了一批优秀影片。不少影片在国际上频频得奖。
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导演的大型宽银幕动画片《哪叱闹海》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根据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片断改编,想象力十分丰富。从哪叱出世到大闹龙宫,情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影片景色神奇,色彩华丽,出色的特技摄影,使画面光彩夺目。影片突出了哪叱爱憎分明,不畏神权,敢于和龙王较量的勇敢、刚毅的性格。该片发行后深受中外观众欢迎。在香港上映2周内,观众达12万人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厅展映,观众给予长久的热烈欢呼,评论家称它“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该片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获1982年菲律宾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从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发展而成。这是一部新颖别致的动画片,导演手法简洁,以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及三个和尚在一起时相互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细节生动,动作极富表现力。人物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全片没有一句对白,音乐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1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在国际上连续获4次奖。这是中国美术片中获奖最多的影片之一。
其它如周克勤导演的《猴子捞月》,唐澄、邬强导演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胡进庆导演的《鹬蚌相争》,特伟、严定宪、林文肖导演的多集动画片《金狮降妖》,也各有魅力。戴铁郎导演的5集动画系列片《黑猫警长》,胡进庆导演的13集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钱运达、阎善春导演的13集动画系列片《邋遢大王奇遇记》,曲建方等导演的13集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动画系列片空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美术影片出现了宏篇巨制:百集系列长片《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美术影片工作者除自己独立拍摄美术片以外,还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合作,与他们合拍美术影片。外国朋友对中国美术片的制作技术十分赞赏,许多合作拍摄的美术片已蜚声中外。比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加拿大合拍的一部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动画片《夜莺》拍成后,发行14个国家,大受国外观众好评。
据统计中国美术影片从开始至1996年,有60多部70多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中国美术影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汲取了中国古代绘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以及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剪纸、窗花的特色,熔于一炉,加以创造。因此,中国的美术影片不仅内容为中国独有,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传统艺术将为美术影片的发展,开拓无限宽广的前景。